|
卵巢颗粒细胞瘤(归纳各位)
讨论:卵巢颗粒细胞瘤来源于卵巢原始性腺中的性索及间质组织,由卵巢性索的颗粒细胞及间质的衍生成分如纤维母细胞及卵泡膜细胞组成。占性索间质肿瘤的40%左右,为低度恶性肿瘤。
临床:发生于任何年龄,大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高峰为45~55岁。卵巢颗粒细胞瘤为功能性肿瘤,多数能产生雌激素, 青春期前患者可出现假性性早熟,生育年龄患者出现月经紊乱,绝经后患者则有不规则阴道流血,常合并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甚至发生腺癌。
病理:多为单侧,双侧极少。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呈分叶状,表面光滑。实性或部分囊性,切面组织脆而软,伴小出血坏死灶。预后良好,5年存活率为80%以上,少数在治疗多年后复发。免疫组织化学提示CD99瘤细胞膜阳性。
卵巢颗粒细胞瘤CT表现:
(1) 据卵巢颗粒细胞瘤病理组织学改变影像学显示5种类型:① 多房囊性肿块;② 厚壁单房囊性;③ 薄壁单房;④ 均质实性;⑤ 混杂实性;囊壁和实性成分轻度强化。
盆腔内圆形或椭圆形实质性肿块,内可见片状或小囊状低密度区,低密度区与肿瘤实质间分界清楚。
(2)平扫肿瘤实质区CT值与子宫肌层相仿,肿瘤内缺乏动脉血管,增强扫描时肿块实质区轻度强化或无强化,与明显强化的子宫形成明显对比。
(3) 由于肿瘤分泌的性激素的作用,可使子宫内膜增生、外形增大。
(4)少量腹水。
卵巢颗粒细胞瘤分为:成人型颗粒细胞瘤(adult type granulosa cell tumor)及幼年型颗粒细胞瘤(juvenile type granulosa cell tumor)两种。虽然97%的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发生在30岁以前,但是确切的诊断依据仍然是肿瘤的病理组织形态变化而不是发病年龄。成人型颗粒细胞瘤可发生在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引起子宫内膜增生症和不规则的生殖器出血,多数表现以多发囊性病变为主的囊实性肿块,囊性病变内凝血充填和实性分隔,也可以表现为完全实性肿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