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炎性假瘤到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浅谈病理形态学发展的过程
纪小龙 马亚敏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3,19(3):319-320
最近 ,WHO软组织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专家组已经建议将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 IMT)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的 ,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肿瘤” ,这就将60 多年来的有关炎性假瘤的学术讨论和争论基本划上了一个句号。回顾这一病理形态学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 ,对掌握病理学习方法和提高病理诊断水平有帮助。
1 善于发现新情况
1939年 Brunn 最早报道了 2 例肺的梭形细胞良性肿瘤,因为当时还不认识这种肿瘤 ,所以其中的梭形细胞曾被一些会诊的病理学家认为是恶性肿瘤成分。14 年后 ,Umiker 和 Iverson 提出肺内的这种梭形细胞增生是炎症后肿瘤(postinflammatory tumors)的观点,不久 ,炎症后肿瘤这一名称逐渐过渡成为易于理解和广泛应用的名称 ———“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2neoplasm) 。当时 ,大家普遍认为这种肺部的大片损害可能是炎症后的增生 ,是非肿瘤性病变。
因此 ,在当时看来 ,称之为炎性假瘤是合适的。此时 ,关键是要能实事求是地观察事物 ,善于发现问题
2 勤于积累新病例
最初有关炎性假瘤的报道仅限于肺或胸膜(或两者均有) ,但到 1953年 ,有学者报道了 1 例 40 多岁病人的肝脏病例 ,到 1970 年 ,报道 1 例胃部浆细胞肉芽肿。1973 年 Wu等又增加 2 例腹部病例:1 例为 60 多岁女性 ,肿物位于腹膜后;另 1 例为 14 岁女孩 ,胃、空肠、横结肠均有肿瘤 ,后 1例暗示这种看起来是非肿瘤的过程有广泛局部生长的潜能。随后的研究者相继报道了存在于皮肤的软组织、硬膜、脾、淋巴结、心脏、膀胱、肾等多个部位的相似病变。一旦炎性假瘤成为疾病分类学的一个病种 ,随后的研究者们就跟着用病例证明并强调其病理表现 ,而且采用了不同的名称 ,如含有显著脂质成分的组织细胞黄瘤性炎性假瘤(xanthomatous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以及有明显的浆细胞性渗出物的浆细胞肉芽肿性假瘤(plasma cell granulomapseudotumor) 。
从越来越多的报道中发现 ,炎性假瘤不仅可以见于多个器官 ,其临床表现也没有年龄限制 ,只是好发于青少年。此外 ,炎性假瘤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肺部肿瘤 ,儿童的大多数肺外炎性假瘤位于肠系膜。
此时 ,问题似乎解决 ,炎性假瘤一词已被广泛采用。
3 勇于提出新问题
1984年 ,Spencer在研究肺浆细胞肉芽肿与组织细胞瘤的相互关系时指出 ,肺浆细胞肉芽肿与组织细胞瘤可以合并存在 ,可认为两者是相同组织发生的复合体。Matsubara等将机化性肺炎作为炎性假瘤向浆细胞肉芽肿或纤维组织细胞瘤转变中的起始病变 ,这一假说支持 Spencer 的浆细
胞肉芽肿与组织细胞是一种复合体的发病机制。如果炎性假瘤可以向浆细胞肉芽肿或纤维组织细胞瘤转变 ,那么炎性假瘤是不是真性肿瘤的问题就自然面临挑战。
同时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指出至少有一些炎性假瘤可能是真正的肿瘤。倍性分析:发生在儿童不同部位的 9 例IMT中的 5 例表明具有二倍性 ,二倍体肿瘤均没有复发或转移;4 例含有非整倍体细胞(肺有 2 例 ,结肠 1 例 ,肠系膜 1例) ,在这 4 个病人中 ,1 例有局部复发 ,2 例远处转移 ,另 1例在诊断后的 62 个月内没有发现新的肿瘤。
临床报道发现一系列肺外炎性假瘤虽然具有良性的临床过程 ,但是也有大约 25 %的局部复发率。局部复发的倾向与肿瘤的起始部位有关。腹部和鼻窦肿瘤易复发 ,具有局部浸润行为 ,一些作者认为它们越具有肌纤维母细胞或纤维母细胞的表现型 ,就越可能复发。除了部位之外 ,局部复发与以下因素有关:肿瘤与重要结构毗邻 ,多结节性生长 ,以及影响外科切除术的可能性。全身性临床症状的再现可能预示复发。
炎性假瘤直径可 < 1 cm或 > 20 cm ,表现为实性局限性肿块或多病灶、息肉状病损 ,较大者多见于肠系膜、肠、腹膜后、纵隔、肝脏 ,而 < 2 cm 的病变多见于头颈部和膀胱。起源于膀胱或呼吸道管腔、胃肠道的肿瘤常为息肉状 ,可表现为黏液性溃疡。多结节状肿瘤最常见于腹腔 ,包括肠系膜、网膜、胃、脾、肝 ,但也可偶见于心脏、子宫及颅腔。镜下形态主要是梭形细胞 ,不同程度的显著胶原性基质 ,以及主要由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炎性成分。这些细胞成分或基质成分以及任何一种生长方式 ,在不同种肿瘤的不同镜下区域中 ,相对比例会有所不同。
免疫组化染色的意义在于证实肌纤维母细胞的免疫表型 ,以排除其它诊断。大多数病例梭形细胞对 Vim、 SMA 以及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的抗体有反应。Vim 阳性反应通常很强 ,弥漫于梭形细胞胞质 ,但偶尔为灶性。SMA 和MSA 反应可以是灶性或弥漫性。desmin 阳性反应可为灶性、点状胞质或弥漫性。小部分肿瘤对 CK、 EMA、 CD68、 CD30、 α 12抗胰蛋白酶、α 12抗凝乳蛋白酶或溶菌酶的抗体也有免疫反应 ,但这些对诊断没有特异性。
电镜下见梭形细胞呈肌纤维母细胞特征表现为:双极或不规则的胞质突起 ,分化良好的粗面内质网 ,周边胞质内的细丝束 ,基板以及吞饮小泡。纤维母细胞的显著性表现是具有灶性压迹的细长核 ,均匀分布的染色质 ,除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之外 ,其他细胞器稀少。
4 解决问题 ,前进一步
从最初的个案报道到近年来的大宗病例的系列研究 ,为我们提供了机会来探讨该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形态;认识到炎性假瘤在少数病人中可有全身性表现 ,可有多病灶 ,可以局部浸润性生长 ,并具有血管浸润能力及局部复发 ,甚至会出现恶性变 ,这些结果对于炎性假瘤的概念及名称提出了挑战。
既然是炎性假瘤 ,又怎么会出现恶性变、复发、浸润和转移呢 ? 这就引导我们思考所谓的炎性假瘤可能不是假瘤 ,而是真正的肿瘤。在大量临床和病理学观察的前提下 ,通过免疫组化、流式细胞计数和细胞遗传学的协同研究 ,已经支持它是一种真性肿瘤。于是 ,WHO 软组织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专家组建议将其命名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5 循环往复 ,永无止境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提出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 ,这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过程 ,病理学诊断的过程也不例外。回顾这段对 IMT认识的漫长过程 ,可以体会到病理形态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和不断深入的。起初的认识往往十分幼稚 ,要认识庐山真面目 ,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 ,要持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疾病的本质 ,这就像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循环往复。在某一段时间来看可能是停滞不前的 ,但是只要我们契而不舍地追求科学 ,就会不断获得新的发现 ,从而推动我们的病理诊断水平不断向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