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学习
胼胝体发育不全的病理机制 胼胝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大的纤维束,它的发育在胎儿期的第3~4个月形成,发育的正常顺序为:膝部、体部、压部、嘴部。文献报道,胼胝体发育不全以x染色体隐形基因遗传,或13~15三倍体,偶为18倍体。barkorich的观点认为,胼胝体发育不全系其前体发育过程中受损所致,前体包括终板、端脑正中沟(smtm)及联合块,它们分别形成于胚胎第8~10周左右。终板背侧普遍性增厚产生再联合板,以后其上方再形成联合块,由联合块诱导大脑半球轴突由一侧达另一侧而形成胼胝体。在此期发生损害常导致胼胝体发育不全,如血管性、外伤性、中毒性或感染性损伤均可成为致病因素,也可为先天遗传,病因一般不明,产期缺血性损害也可引起获得性胼胝体缺陷,但当胼胝体完全形成后,损害仅可引起胼胝体狭窄、萎缩。因此胼胝体发育程度常可提示胚胎受损时间。
胼胝体发育不全ct表现 轻度部分性胼胝体发育不全ct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ct诊断逊色于mri,因mri的图像直观,且可多方位扫描,对胼胝不发育或部分发育不全诊断相当明确,是最理想的诊断手段。严重的胼胝体发育不全的ct表现典型,很容易诊断。其共有的征象为:(1)连续层面内均见大脑半球间隙明显靠近第三脑室前部。这是最重要征象,因胼胝体发育过程中,嘴部发育最晚,故无论是胼胝体不发育或是发育不全均累及嘴部。在胚胎期间,两侧侧脑室之间的透明间腔呈束袋状,与半球间隙相通。以后被发育的胼胝体嘴部封闭,若胼胝体嘴部不发育,则半球间裂与透明隔间腔相通,直达或明显靠近第三脑室前部,本组病例均有此征象 。(2)双侧侧脑室前角远离,小而狭窄,呈倒“八”字形或新月形,这是因胼胝体膝部的缺乏,probst束压迫侧脑室内侧面所致 。(3)脑室扩大,正常弧度消失,体部互相分离、平行或呈弓形外凸,严重者呈反抱球状。本组13例有此征象,胼胝体发育不全时常伴有深部白质发育不良,故侧脑室可略大。当胼胝体体部缺乏时则侧脑室体部分离、平行;当胼胝体压部缺乏时则后角上移进入发育不良的白质内,侧脑室枕角及三角区呈不对称性扩大(憩室样),被称为colpocephaly。(4)第三脑室扩大且抬高前伸,不同程度的延伸至双侧侧脑室中间,甚至形成半脑间裂囊肿。端脑发育不良导致第三脑室扩大、上移。本组11例有此表现 。
伴随畸形 胼胝体发育不全常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伴发,最高达50%。如灰质异位伴脑裂畸形3例,胼胝体脂肪瘤1例,透明隔缺如1例,巨脑回畸形1例,脑穿通畸形1例。此外还可伴发chiari畸形,丹迪—沃克综合征,半球间裂蛛网膜囊肿及视隔发育不全等。
鉴别诊断 (1)胼胝体发育不全伴半球间裂囊肿时,需与前脑无裂畸形的背侧囊肿鉴别。前脑无裂畸形没有正常的大脑镰结构,丘脑呈融合状,终板增厚,侧脑室融合为单一脑,无侧脑室前角,常伴面部畸形。胼胝体发育不全有 典型ct表现,丘脑明显分离,终板常缺如。(2)透明隔囊肿的第三脑室位置正常,与囊肿之间有间隙存在,胼胝体形态位置正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