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tract stromal tumor , gt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长期以来一直被诊断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瘤。1983年,mazur和clark运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这些肿瘤,认为其是一种与上述疾病性质截然不同的胃肠道肌壁间质肿瘤。
一、gtst的定义
临床长期以来将gtst诊断为消化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随着免疫组织学发展,本病被定义为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c-kit,蛋白(cd117)遗传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组织学上以富于梭形和上皮样细胞,呈囊状或弥漫性排列为特征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可能起源于幼稚间充质细胞向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al cell of cajal, icc)分化的肿瘤.基因突变是其主要发病机理,如抗原ⅱ外显子功能区基因突变及突变数目的增加与本病恶性潜能有关。
二、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文献报道,ct下小肠良性间质瘤呈圆形或略圆形,直径较小,平均2.4cm, 病灶边界清楚,平扫时密度均匀,增强后肿瘤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且静脉期继续强化,肿瘤沿肠腔黏膜下生长,对周围组织结构无推移.小肠恶性间质瘤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直径较大,平均7.6cm,其边缘及边界均不够清晰例,平扫时密度不均匀,肿块内可以见到低密度坏死囊变区,部分肿瘤强化不均匀,肿瘤在动脉期有较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不及良性肿瘤,肿块内见低密度区无强化,肿瘤常推移或侵犯周围组织。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ct表现与肿瘤的病理有明显的相关:1本病是一种实体肿瘤,绝大多数呈梭形细胞型,大多呈交叉串状和栅栏状排列,良性者通常呈车轮状紧密排列;2肿瘤血窦丰富,无动静脉瘘形成,窦内血流缓慢,以上两点与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的表现有密切关系;3小肠恶性间质瘤间质中常出现明显的出血、胶原化、黏液样变,常合并坏死、囊变,这是造成肿瘤密度不均匀的主要原因。三、ct检查对小肠间质瘤的良、恶性诊断价值
准确判断gtst的良、恶性一直是困扰临床工作者的难题之一。上海瑞金医院唐永华以4 cm直径为界判定肿瘤的良、恶性,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良、恶性判定的符合率可达90%,这与emoy等将小肠间质瘤直径>4 cm定为潜在恶性表现的界限相吻合,亦有文献报道肿块大小对鉴别良、恶性有很高的相关性。kumaresan等报道邻近器官受侵或出现转移(肝脏、网膜、肠系膜)是小肠间质瘤ct诊断中最肯定的恶性征象。因此我们认为根据肿块大小鉴别小肠良、恶性间质瘤的方法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仍有其局限性,应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影像学表现进行全面评估。以饮水法充盈肠腔并作ct增强后双期扫描,既可使小肠肠管充分扩张,增加肿块与肠壁的对比度,又易于区分正常聚集的肠管,从而有益于提高诊断质量。
四、小肠间质瘤的ct鉴别诊断
小肠间质瘤需与小肠癌、小肠淋巴瘤及小肠腺瘤相鉴别:1小肠癌:多见于十二指肠及空肠,ct平扫检查显示肿瘤浸润的增厚肠壁伴有突入肠腔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显示病灶中等强化,病变肠腔环形狭窄,小肠间质瘤恶性者病灶密度不均匀,中央多见坏死囊变,增强后肿瘤强化较明显,病灶常侵犯周围脏器及组织;2小肠淋巴瘤:形态多样,ct显示肠壁浸润增厚,肠腔扩张与狭窄交替,或呈息肉状突向肠腔,形成形态不规则的坏死空腔,ct增强显示病灶强化程度较低,坏死空腔无强化,另外常见腹腔、肝门、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融合呈团,小肠间质瘤恶性者病灶密度不均匀,中央多见坏死囊变,增强后肿瘤强化较明显。3小肠腺瘤:ct表现为肠腔内软组织肿块,边界光滑,中等或显著强化,强化特点与小肠间质瘤相似,故两者较难鉴别,需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
小肠间质瘤好发中年人,临床症状以消化道出血为主,msct是小肠间质瘤主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以饮水法充盈肠腔并作增强后双期扫描,可以更好地显示肿瘤形态、大小、边缘及内部密度变化以及肿块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根据肿块大小可有助于本病良恶性的鉴别。
熟悉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运用恰当的检查方法,对术前正确诊断,术后密切随访有重大指导意义。
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小肠间质瘤病例:
![]()
图1 女,73 岁。十二指肠降部恶性间质瘤。上消化道造影局部管壁僵硬、狭窄,黏膜破坏、消失,并可见结节样影,远端可见憩室影 图2 男,42 岁。十二指肠恶性间质瘤。十二指肠降部5. 0 cm ×7. 5 cm 软组织肿块,不规则,其内见口服造影剂,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 图3 男,73 岁。十二指肠水平部恶性间质瘤。胃镜显示十二指肠内大量红色血性液体,并可见1. 0 cm ×1. 0 cm 溃疡,底部不断有血性液体涌出
![]()
图3回肠恶性间质瘤 平扫肿瘤分叶状,中心坏死密度低 图4 回肠恶性间质瘤。肿瘤巨大,囊变
图5 空肠恶性间质瘤术后复发 肿瘤巨大,腹腔广泛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