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静脉曲张是下肢浅静脉伸长、迂曲而呈曲张状态,多发生于从事久站工作、体力活动强度高,或久站少坐的人。 其主要临床表现是:下肢浅表静脉进行性扩张、迂曲、隆起,以小腿明显,伴有酸胀、乏力等不适;逐步出现小腿皮肤色素沉着、湿疹、皮下硬结等,严重时形成溃疡。
影像学表现:
一、软组织改变
(1)软组织水肿或萎缩。患侧软组织轮廓增粗,脂肪层边缘模糊或呈网状阴影。晚期,可显示组织轮廓凹陷。(2)皮下骨化与钙化。显示点状,条状或片状。(3)骨间膜骨化 (4)钙化或结石。显示条纹状钙盐沉着。
二、骨骼改变:
一般5~10年后有可能出现。
1、骨质疏松:此为骨改变的最初最常见的征象。一般最早见于外踝,随病变发展可涉及胫骨及整个腓骨。骨松质及近骨皮质处改变尤为明显,呈骨皮质变薄,小梁变细或呈斑点状密度减低,局限性疏松时,可出现囊样透亮区改变。
2、骨膜反应:一般发生于骨质疏松改变之后,临床有软组织溃疡者尤为多见并表现多样。① 平行状,多局限;② 波浪状,表现常广泛,于骨膜改变下仍可见原骨皮质边缘;③棘突状,为局限于骨干处如疣样的骨膜改变;④针状,为由骨干向外呈短针状的突出;⑤ 不规则状。
3、骨质增生硬化:骨皮质增厚多见于胫骨前侧及腓骨外侧的骨皮质,随病变发展,髓腔密度增高、消失及骨硬化,此时改变很似慢性骨感染征象。
4、骨梗死:于骨松质或增生的骨质中,可见斑点或不规则状的致密影及斑条状密度减低区。其可能为骨血供障碍引起的无菌性坏死或炎性感染。
5、骨轮廓改变:病变后其骨膜骨质增生硬化,使整个骨干变粗,边缘不规则。由于局部软组织溃疡感染,对该处骨膜反复长期刺激,新骨不断形成而出现骨瘤样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