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线讨论栏目内,考虑:小儿股骨头坏死。
今在vip栏目又见到该病例,细看可发现脊柱、骨盆、肋骨呈象牙质密度,四肢骨密度不均匀增高,左股骨颈似见骨折征象,莫非石骨症(亦称脆骨症)。
石骨症(osteopetrosis)又名大理石骨病(marble bone disˉease)、广泛性脆性骨质硬化症、粉笔样骨、先天性骨硬化等,是一种少见遗传性的先天性骨发育障碍性疾病,最早由albers-schonberg(1904)发现,又叫albers-schonberg病。
1 石骨症的遗传分型及临床表现
1.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石骨症
1.1.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恶性石骨症(malignant osteopetˉrosis,mop),又称恶性婴儿型石骨症(infantile malignant osteopetroˉsis)。在婴幼儿时期发病,进展快,病死率高,较少存活。患儿由于骨皮质增生,骨髓腔钙化,造血组织减少,髓外造血增加,肝、脾代偿性增大及髓性无功能性贫血。长期贫血造成婴儿发育迟缓,体内钙质无法正常代谢,容易出现佝偻病。贫血引起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导致大部分患儿在出生后几个月~1岁因感染和(或)出血死亡。生化检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正常,酸性磷酸酶升高,1,25-(oh) 2 vit d 3 显著升高,佝偻病患儿可有血钙偏低。
1.1.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中间型石骨症(autosomal resesˉsive osteopetrosis,irop)。通常在10岁左右因意外骨折确诊,身材矮小,常有反复骨折史,可伴有下颌骨髓炎,轻度到中度贫血,肝脾无肿大或轻度肿大。患儿可以存活至成年,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正常,酸性磷酸酶显著升高。
1.1.3 碳脱水酶ⅱ缺陷综合征(carbonic anhydrase deficiency syndrome)。该病是一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综合征,特征为骨硬化合并近中型、远中型或复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2~5岁时出现大脑皮层灰质和基底核钙化,引发智力障碍。sly通过生化和免疫证实该综合征由碳脱水酶ⅱ缺陷引起。
1.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石骨症(autosomal dominant osˉteopetrosis,adop)。多见于成人,发病较晚,病情稳定,预后较好,又名良性石骨症。这类石骨症病人近一半无自觉症状,1/4病人可出现腰痛。也可有脑神经受压的表现。贫血及肝脾肿大罕见,常有髋内翻、股骨偏外侧弓形等畸形。
石骨症的x线表现:
(1)基本x线表现:广泛均匀,骨密度增高硬化,骨小梁变粗、模糊,皮质增厚,髓腔狭窄,甚至消失。骨密度增高有明显的均匀对称性,以四肢、肋骨和骨盆较明显。
(2)骨中骨:主要见于掌指、跖趾关节及肋骨等,骨中骨表现为边界比较明显的致密骨岛。
(3)夹心椎又名夹心蛋糕征:其形成是由于椎体上下软骨板富含血管,在钙吸收不足的情况,该部类骨质沉积过多。类骨质对破骨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椎体中部缺乏这种类骨质,故而被破骨细胞侵蚀,形成椎上下高密度而中间低密度,形如三明治样。
(4)髂骨翼年轮样改变。射线可透过带是较正常骨区域,而致密带存在大量不起作用的破骨胞。
(5)颅骨穹窿颅底均增厚硬化,以颅底骨质增生最明显。
[本贴已被 wawaquan 于 2006-1-21 23:25:21 修改过]
[本贴已被 wawaquan 于 2006-1-21 23:28:09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