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569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T7530:[讨论]关于第六脑室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4-8 0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患者:男67岁,头晕头痛两月余.





以上是第六脑室形成,属先天变异;第五脑室是透明隔间腔形成,超过0.5cm,称透明隔囊肿,那么请问第六脑室有什么囊肿之说吗?   不解?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7-4-7 21:42:30 修改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4-8 05:00 | 只看该作者
请参阅以下两个帖子:

[求助]第五第六脑室的形成
http://www.radida.com/forum_view.asp?id=8324&view_id=8324&forum_id=29

ct1908:透明隔囊肿~~~发给大家看看(第二页有详细讨论)
http://www.radida.com/radinet/read.php?tid=71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4-8 05:11 | 只看该作者
蛛网膜囊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4-8 05:14 | 只看该作者
搜集了一些资料,参考一下,看看有帮助吗?
第五脑室指透明隔腔;第六脑室是海马连合闭合不全所致,亦称穹窿腔,可由第五脑室向后扩展形成,也可单独存在。可以先天透明隔或海马联合闭合不全而成或与后天外伤有关。透明隔间腔 又称第五脑室,正常胎儿4个月时,原始透明隔内形成中缝,发展为分离的小叶,小叶间隙称为透明隔腔,内充脑脊液,通过孟氏孔与侧脑室相通(但另有观点认为:它们不参与脑脊液系统的循环 [2] ),其双侧壁平行,在出生后2个月,双侧透明隔小叶融合,透明隔腔消失,但有12%~15%直到成年仍存在。
  
1.2 透明隔囊肿 指双侧壁平行的透明隔腔发生囊性扩张,大者可堵塞孟氏孔或累及第六脑室,造成一侧或双侧脑积水,使侧脑室不对称性扩大,临床症状颇似胶样囊肿,引起头位性间歇性头痛、呕吐及高颅压,甚至会有癫痫发作。

    1.3 第六脑室(verga氏腔) 又称穹隆状腔,通常为第五脑室向后扩延,均与第五脑室并存。

    1.4 中间帆腔 又称脑室间腔,位于海马联合下方,其上为第六脑室 [1]
透明隔位于中线,由两层三角形薄胶质膜组成,两层薄膜间有一潜在间隙,当其横径为1~2mm时,称之为透明隔腔或第五脑室,15.0%永存于成年,当其直径大于3mm时,称之为透明隔囊肿[1] ,其双侧壁向外膨凸,椭圆形或近圆形,增大的囊肿压迫或(和)阻塞室间孔引起双侧隔膜外凸、移位,双侧脑室扩大,脉络丛分离外移,三脑室受压下移,三脑室上之大脑内静脉受压下移.透明隔囊肿可分为两类:无症状性透明隔囊肿(aspc),症状性透明隔囊肿(sspc).aspc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一般不需治疗,做定期检查动态观察即可.sspc一旦确诊则需外科治疗,慢性颅高压、癫痫、视乳头水肿、精神异常等为主要表现[2] .第六脑室:位于双侧侧脑室体部之间,穹窿柱垂直面后方,在横轴位呈底边向后,尖端向前的三角形,常与透明隔腔相通,在婴儿期70.0%均已消失,此腔隙常与透明隔腔并存,偶尔单独出现,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递减.与透明隔相通并存者,呈条带状,偶尔腔内液体增多形成囊肿.本组病例,五、六脑室共存者、其腔壁间宽径大于3mm者31例,其两侧腔壁均不外凸,而呈条带状,按照透明隔囊肿的诊断标准,均应诊断为五、六脑室囊肿形成,对此类情况,经检索文献,并未见同类报道,我们认为,虽然其在数值上符合诊断标准,但其在形态及临床上又与五、六脑室囊肿有所不同,依笔者之见,此种情况,应诊为五、六脑室形成为宜,而不应诊为五、六脑室囊肿形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4-8 0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4-8 05:36 | 只看该作者
神经上皮囊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4-8 05:39 | 只看该作者
4楼老兄说的非常详细,谢谢!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4-8 06:04 | 只看该作者
支持4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4-8 06:21 | 只看该作者
向4楼学习,不过能不能称为囊肿还是不大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4-8 08:47 | 只看该作者
搜集了一些资料,参考一下,看看有帮助吗?
第五脑室指透明隔腔;第六脑室是海马连合闭合不全所致,亦称穹窿腔,可由第五脑室向后扩展形成,也可单独存在。可以先天透明隔或海马联合闭合不全而成或与后天外伤有关。透明隔间腔 又称第五脑室,正常胎儿4个月时,原始透明隔内形成中缝,发展为分离的小叶,小叶间隙称为透明隔腔,内充脑脊液,通过孟氏孔与侧脑室相通(但另有观点认为:它们不参与脑脊液系统的循环 [2] ),其双侧壁平行,在出生后2个月,双侧透明隔小叶融合,透明隔腔消失,但有12%~15%直到成年仍存在。
  
1.2 透明隔囊肿 指双侧壁平行的透明隔腔发生囊性扩张,大者可堵塞孟氏孔或累及第六脑室,造成一侧或双侧脑积水,使侧脑室不对称性扩大,临床症状颇似胶样囊肿,引起头位性间歇性头痛、呕吐及高颅压,甚至会有癫痫发作。

    1.3 第六脑室(verga氏腔) 又称穹隆状腔,通常为第五脑室向后扩延,均与第五脑室并存。

    1.4 中间帆腔 又称脑室间腔,位于海马联合下方,其上为第六脑室 [1]
透明隔位于中线,由两层三角形薄胶质膜组成,两层薄膜间有一潜在间隙,当其横径为1~2mm时,称之为透明隔腔或第五脑室,15.0%永存于成年,当其直径大于3mm时,称之为透明隔囊肿[1] ,其双侧壁向外膨凸,椭圆形或近圆形,增大的囊肿压迫或(和)阻塞室间孔引起双侧隔膜外凸、移位,双侧脑室扩大,脉络丛分离外移,三脑室受压下移,三脑室上之大脑内静脉受压下移.透明隔囊肿可分为两类:无症状性透明隔囊肿(aspc),症状性透明隔囊肿(sspc).aspc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一般不需治疗,做定期检查动态观察即可.sspc一旦确诊则需外科治疗,慢性颅高压、癫痫、视乳头水肿、精神异常等为主要表现[2] .第六脑室:位于双侧侧脑室体部之间,穹窿柱垂直面后方,在横轴位呈底边向后,尖端向前的三角形,常与透明隔腔相通,在婴儿期70.0%均已消失,此腔隙常与透明隔腔并存,偶尔单独出现,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递减.与透明隔相通并存者,呈条带状,偶尔腔内液体增多形成囊肿.本组病例,五、六脑室共存者、其腔壁间宽径大于3mm者31例,其两侧腔壁均不外凸,而呈条带状,按照透明隔囊肿的诊断标准,均应诊断为五、六脑室囊肿形成,对此类情况,经检索文献,并未见同类报道,我们认为,虽然其在数值上符合诊断标准,但其在形态及临床上又与五、六脑室囊肿有所不同,依笔者之见,此种情况,应诊为五、六脑室形成为宜,而不应诊为五、六脑室囊肿形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