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螺旋ct多平面重组对诊断眼眶内异物的应用价值
眼眶异物是临床常见病。异物可直接损害眼球,也可因异物存留造成感染或化学性损伤,因此应及早对眼内各种异物进行确诊,明确异物的性质和准确部位,及时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对ct横断扫描发现的眼眶内异物12例利用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对异物进行三维定位,为临床提供了可靠准确的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行ct扫描检查后经外科手术证实的12例眼眶内异物病例,男8例,女4例;年龄2~62岁,平均27岁。病程1 h~2个月,左眼眶7例8颗,右眼眶4例4颗,双侧眼眶1例2颗。其中金属异物8颗,玻璃异物4颗,矿石2颗。异物最大5 mm×4 mm,最小1 mm×1 mm。患者均有明显的外伤后眼部疼痛史. 1.2 方法 采用以色列marconi公司sele型螺旋ct进行眼眶轴位无间隔薄层扫描,扫描范围从眶上缘上10 mm至眶下缘下10 mm,层厚及层间距均为3 mm,再利用mpr技术对异物行冠状位及矢状位多平面重建(mpr)进行三维定位分析. 2 结果 所有患者眼眶内异物通过mpr技术进行的定位诊断均与外科手术所见相符. 3 讨论 3.1 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 mpr是利用计算机将感兴趣区各个不同层面的像素重新排列的技术,与图像重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重建是利用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运算得到显示数据矩阵,重组是将已有的各个层面中的有关显示数据取出来重新组合成为新的层面,可行冠状面、矢状面、斜面及任意曲面的重组. 3.2 眼眶异物影像诊断与临床 眼眶内异物是临床眼科较常见疾病,而眶内异物特别是金属异物,往往需要手术摘除以消除或减轻症状。然而,眼眶结构较多而且均相当重要,术前必须慎重,否则非常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损伤,特别是异物较小时,易造成广泛的灶旁结构损伤,尤其是位于眼球内或视神经附近的病变,因后果严重,要考虑损伤眼功能及手术难度等,手术摘除应持慎重态度。因而,术前必须对眼眶内异物进行精确定位,评定手术意义和决定手术方式及进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对眼眶内异物进行定位的影像检查手段有普通x线、超声、ct、mri。普通x线对金属异物或不透光异物表现为高密度致密影,利用正侧位摄片能显示不透性异物的数量、形态、大小和在眼眶内的位置,但常不能判断异物在眶内的准确位置及与眼球壁和视神经的关系,且其空间定位较复杂,现已很少应用。超声对金属异物或非金属异物均可利用其与周围组织之间声阻抗差别而显示,但其分辨率低,特别是对球后脂肪内小病灶难以显示,且无法对眼眶行冠状位扫描,临床较少应用。mri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可清楚显示眶内异物及其与眶内结构的关系,但当怀疑眼内有金属磁性异物时,禁用mri检查,以免异物移位造成二次损伤。对于较小的玻璃、粉石等许多小的异物因其mri表现为小的无信号区而容易漏诊,并且检查费用较昂贵,因而未能得到广泛临床应用。螺旋ct轴位无间隔薄层扫描,多平面冠、矢状重组进行三维定位,在准确定位方面有其明显的优越性,而且费用容易为广大患者接受,是目前对眼眶内异物进行定位诊断最理想的方法。有学者认为ct扫描可发现和定位眼球内外高密度影,其优势较x线平片和b超明显,需要注意的是为提高眼眶内异物检出率必须行薄层扫描,以减少漏诊,因为眼眶内异物多数体积小;由于金属虽可产生较明显的放射状伪影,以致影响对异物定位,但异物均位于放射状伪影中心,且通过调整窗宽、窗位可减少放射状伪影的影响,进行异物的准确定位,可真实反映异物的形态。对于低密度异物,ct可表现为肉芽肿样反应或局部气体密度影。ct对显示眶骨微小骨折和异物所致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x线摄片。眼眶植物性异物影像学检查显示率较低,对于显示异物,mri优于超声和ct。有时可以弥补ct的不足;对于较大金属异物ct存在明显放射状伪影,而通过调窗难以平衡诸多组织的显影,这时普通x线有其优越性。在诊断眼眶内异物时,注意高密度异物与眶内的一些钙化影相鉴别,仔细观察高密度影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强调病史的询问,综合分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年7月4卷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