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123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脑部] CT30827:颅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5 1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症状
         

0054383 (63 KB, 下载次数: 34)

03996-1-12.jpg

0054384 (52 KB, 下载次数: 32)

03996-1-15.jpg

0054385 (48 KB, 下载次数: 36)

03996-1-16.jpg

0054386 (59 KB, 下载次数: 32)

03996-1-13.jpg

0054387 (29 KB, 下载次数: 40)

03996-1-18.jpg

0054388 (17 KB, 下载次数: 38)

03996-1-19.jpg

0054389 (39 KB, 下载次数: 45)

03996-1-17.jpg

0054390 (65 KB, 下载次数: 33)

03996-2.jpg

0054391 (68 KB, 下载次数: 47)

03996-2-1.jpg

0054392 (70 KB, 下载次数: 28)

03996-2-3.jpg

0054393 (71 KB, 下载次数: 23)

03996-2-2.jpg

0054394 (71 KB, 下载次数: 31)

03996-2-4.jpg

0054395 (62 KB, 下载次数: 39)

03996-2-6.jpg

0054396 (67 KB, 下载次数: 27)

03996-2-5.jpg

0054397 (62 KB, 下载次数: 36)

03996-2-7.jpg

0054398 (60 KB, 下载次数: 44)

03996-2-8.jpg

0054399 (59 KB, 下载次数: 31)

03996-2-10.jpg

0054400 (53 KB, 下载次数: 34)

03996-2-11.jpg

0054401 (49 KB, 下载次数: 43)

03996-2-12.jpg

0054402 (46 KB, 下载次数: 33)

03996-2-13.jpg

0054403 (42 KB, 下载次数: 37)

03996-2-14.jpg

0054404 (41 KB, 下载次数: 34)

03996-2-15.jpg

0054405 (42 KB, 下载次数: 35)

03996-2-16.jpg

0054406 (36 KB, 下载次数: 44)

03996-2-18.jpg

0054407 (40 KB, 下载次数: 35)

03996-2-17.jpg

0054408 (30 KB, 下载次数: 34)

03996-2-19.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12-15 14:49 | 只看该作者
正常,蛛网膜颗粒压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12-15 15:22 | 只看该作者
脑桥腔梗?左枕骨局限性缺损,考虑蛛网膜颗粒压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12-15 15:47 | 只看该作者
未见明确异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2-15 16:29 | 只看该作者
未见异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2-15 17:22 | 只看该作者
未见明确异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12-15 17:37 | 只看该作者
未见异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12-15 19:45 | 只看该作者
枕骨蛛网膜粒压迹:x线表现为板障内、位于枕骨中线两旁的类圆形囊状透亮区,其边缘清楚,直径数毫米至2.O~3.Oem不等,相互问可融合,以枕骨中线为中心对称呈蝴蝶翼样或散在分布呈蜂窝样排列。其CT表现为板障内囊状透光区多数相互融合呈串珠样,并可见内板穿凿样骨质缺损,一般为水样密度,有少数密度较高。MRI表现板障内可延伸到枕部蛛网膜下腔的类圆形囊状影,可相互融合排列成串珠样。T1和T2加权像与同一层面脑脊液信号相同。蛛网膜粒压迹无临床意义,影像有特征性,诊断不难,MRI可确诊。 <XæMjFQwww.china-radiology.comö ´ó(Dç.Å
枕骨蛛网膜粒压迹与骨质破坏的区别:  一.蛛网膜粒压迹:吸收脑脊液入静脉窦的蛛网膜粒,可以增生,并远离静脉窦;它们在颅骨内板上形成许多颗粒状凹陷,甚至完全穿破颅板造成内板的骨质缺损。多分布于额顶骨矢状缝两旁的区域,直径多在0.5cm-1.0cm;很少超过中线4.0cm以外的地方;通常比较对称,儿童少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出现,男性多见;枕骨蛛网膜粒压迹无临床意义,但是有时容易误认为是溶骨性骨质破坏。枕骨蛛网膜粒压迹见于窦汇两侧小脑下静脉汇入横窦处,表现为中线两旁3.0-4.0cm颅骨板障内串珠状、对称蝴蝶翼状排列的囊状透光区,边缘光滑、清晰,部分相互融合。颅骨内板可呈穿凿样骨质缺损,内为水样密度。头皮软组织无异常改变。 二.骨质破坏:颅骨嗜酸性肉芽肿、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也可以表现为颅骨穿凿样骨质破坏;但是破坏分布无规律性,多呈散在分布;恶性肿瘤的骨质破坏区不规则,边缘不光滑,一般有局部软组织肿胀。MR诊断的可靠性较CT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