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2632|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腹盆腰部] CT11204:男,45岁。腰痛一周。以查MRI待后上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6 0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讨论



































[本贴已被 翁志蓬 于 2008-1-5 21:32:28 修改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1-6 05:34 | 只看该作者
椎间盘突出、骶1水平占位,考虑为肿瘤性病变,神经鞘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6 05:55 | 只看该作者
考虑:1、腰5-骶1椎间盘突出(右旁中央型伴下垂)伴椎管狭窄 ;
      2、腰4-5椎间盘突出(中央型)。
      3、建议mri进一步检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6 0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腰5-骶1椎间盘突出
2、右侧骶神经根囊肿可能性大,建议mri检查。
以下是网上搜索资料。
  骶神经根囊肿临床上易漏诊或误诊为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或骶管内肿瘤,多数患者行腰椎mri或椎管造影检查时偶然发现。常规治疗方法是椎板开窗摘除囊肿,但牺牲受累的神经纤维,术后复发率较高,疗效不肯定。2002年6月-2004年8月,我们应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医用生物蛋白胶(fg)注射治疗骶神经根囊肿16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3岁-50岁,平均43.7岁。囊肿部位s1-s2 5例,s2-s3 11例。单侧单发13例,双侧多发3例。
    1.2 影像学表现16例术前行x线平片、ct扫描和mri检查。骶椎侧位x线平片示侵蚀性改变5例。ct扫描示骶管扩大,椎体后缘骨质凹陷性侵蚀,椎板变薄,两侧椎板、骶神经孔及椎管不对称。mri t1呈低信号,t2wi囊肿呈高信号。表现为长t1和长t2图像,信号强度同脑脊液。
    1.3 临床特征临床表现多以腰骶部疼痛、间隙性跛行和坐骨神经痛为主诉。6例患者有马尾神经刺激症状,表现为会阴部马鞍区感觉异常,肛门区灼痛。1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与体位变换有关,久坐、站立或行走后症状加重,卧床休息可迅速缓解症状。查体除腰骶部压痛或相应的骶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外多无阳性体征。临床拟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4例,2例在外院诊断为骶管肿瘤,均经mri检查明确诊断。一般压迫症状多在中年后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囊肿逐渐增大,压迫症状随之加重,本组除1例年龄23岁外,其余年龄均在40岁以上。
    1.4 材料与方法
    1.4.1 ct定位本组选用peker elintct机。患者俯卧位,用高分辨ct引导下定位,连续横断面扫描,其厚度为5mm ,确定骶神经根囊肿所在部位后扫描厚度改为1.5mm ,以便寻找骶孔。取相应的棘突为a点,骶孔的体表位为b点,骶孔为c点,经ct测得a-b间距和b-c的深度以及>a-b-c 的角度供术中确定进针点参考。
    1.4.2 穿刺腰骶部皮肤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铺无菌单。局麻后在ct引导下将腰穿针经骶神经孔刺入神经根囊肿内,可见脑脊液(csf)自动流出,用注射器回抽直到囊内液体吸尽并记录引流量,注意避免回吸负压过大引起神经痛。有时俯卧位及头低足高位,囊肿内压力降低,可能抽不出液体;但是ct扫描显示金属针头已进入囊肿腔内,囊肿内有低密度空气阴影,即便是无csf流出仍然可以注射药物。如果ct扫描与囊肿相应的平面未能显示骶孔时,可以将扫描厚度减薄(1.5mm为一层面),如果囊肿与骶孔仍不在一个平面上则可能造成穿刺困难,可改用穿刺针将骶椎板穿透,将腰穿针导入囊肿的方法进行穿刺,可望获得成功,本组有1例属此种情况。
    1.4.3 医用生物蛋白胶注入将医用生物蛋白胶的主体及催化剂用相应的溶解剂分别溶解后,抽入注射器内,将两个注射器安装在连接架上,注射器与连接喷嘴和注射针头连接好备用。根据吸出csf的量和囊肿的容积注入相应量的医用生物蛋白胶,将两种混合剂同时推入,注入数秒后即可形成胶冻样结构。穿刺操作过程均在ct扫描临视下进行。注药前、后均测量ct值。为预防感染术后可选用抗生素静脉点滴或口服3天-7天。
    2 结果
    术后6例患者有低热,体温37.8℃~38.5℃,3例患者术后有轻度头痛不适,16例腰骶部胀痛,均经对症治疗自行消失。随诊:1个月-2个月3例,3个月-6个月3例,12个月-36个月10例,未见症状复发。经1次治疗后原有的临床症状如站立、行走、久坐后腰骶部疼痛和下肢麻木等症状均得以解除,均无大小便功能异常、无感染和神经损伤。术后血常规、esr 、c-rp正常,肝肾功能正常。4例术后ct值增高,无csf进入表现。
    3 讨论
    3.1 骶神经根囊肿发生的机制该病往往累及骶2-3神经后支,或背侧神经节,mri或椎管造影可以明确显示其部位和大小。有的为多发性,有症状者仅占1%。可出现严重的下腰痛、坐骨神经痛或大小便功能障碍,以及骶尾部会阴区麻木不适。神经根囊肿位于脊神经根的蛛网膜下腔,囊肿表面有丰富的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有的神经根囊肿完全被神经纤维包绕。
    骶神经根囊肿形成的机理目前尚无定论。tarlov认为与创伤有关,1970年他报道了7例,其中4例有外伤史。他认为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rbc蓄积,阻碍神经外膜静脉回流,引起蛛网膜下腔扩张,逐渐形成了囊肿。但是,有些并没有创伤史,被认为骶神经根囊肿是神经根袖先天性蛛网膜增生,神经根管骨性狭窄引起csf循环回流受阻,使脑脊液逐渐流入这一先天性硬膜憩室内形成蛛网膜疝。下列事实表明骶神经根囊肿与蛛网膜下腔是相通的:脊髓造影时囊肿显影;mri示囊腔内信号与csf是一致的;囊腔内液体经实验室检查为脑脊液成份;术中发现囊肿的大小与体位变化有关,术中将床置于头低足高位时囊肿逐渐变小,反之囊肿变大;压迫颈静脉或增加腹压时,囊肿随之变大。囊肿只有进口而无出口,进口似一个阀门影响csf回流,bartels认为先天性、创伤性、退行性改变均可诱发本病,但多数学者认为是先天性或自发性的硬膜憩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1-6 06:25 | 只看该作者
考虑:1、腰5-骶1椎间盘突出(右旁中央型伴下垂)伴椎管狭窄 ;
      2、腰4-5椎间盘突出(中央型)。
      3、建议mri进一步检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1-6 06:33 | 只看该作者
非肿瘤性病变,考虑为脱出的椎间盘,与右侧神经根关系密切。脱出不同于突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1-6 06:4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1   l4-l5椎间盘突出   2  l5-s1椎间盘突出伴下垂并椎管狭窄  3  建议m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1-6 07:04 | 只看该作者
腰椎间盘髓核脱出,神经肿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1-6 08:47 | 只看该作者
考虑:1、腰5-骶1椎间盘突出(右旁中央型伴下垂)伴椎管狭窄 ;
      2、腰4-5椎间盘突出(中央型)。
      3、建议mri进一步检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1-6 14:01 | 只看该作者
考虑:1、腰5-骶1椎间盘突出(右旁中央型伴下垂)伴椎管狭窄 ;
      2、腰4-5椎间盘突出(中央型)。
      3、建议mri进一步检查。支持!
另:明显见骶1水平占位,考虑:神经鞘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