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3178|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诊断的技巧和艺术—提高临床诊断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1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高临床诊断艺术
    临床医生要善于利用全面完整的第一手资料,运用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反复不断实践,正确把握整个具体病情,调动自己的内部信息存储,探讨疾病的更深层次,审慎推理辩证,集中关键焦点,才能完成这个创造性思维过程。
    临床诊断艺术,需要刻苦锤炼与精心培育。培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医生的临床诊断素质。素质是生理与心理的完整特质系统和层次结构,低层次的天然素质系统包括遗传素质与先天素质;高层次的现实素质包括认知素质与意向素质,前者在认识外部世界活动中形成,思维力占着主导地位,后者在改造外部世界活动中形成。临床诊断素质的可塑性,决定了精心扶植,培养诊断艺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理论思维与经验思维相贯通
    医学理论是关于疾病一般规律的认识,在医疗实践中起着指导作用。临床医学迅猛发展,新的医学知识日新月异,临床医生的医学理论知识“库存”需要不断充实更新。善于读书的医生并不满足于书本的现成论述,不死记硬背,而是掩卷深思与自己的临床体会相对照,从而把握疾病的临床表现关键重点或主要环节,在接触实例后重新温习,反复加深印象,铭刻烙印,紧跟临床医学发展步伐,更新知识,开拓并活跃理论思维,既纵向发掘,又横向扩展,扩大知识面,成为交错联结的网络式理论思维。
    临床医生初面对患者,往往以书本知识与具体病情相联系,“对号人座”,经过反复医疗实践,使认识不断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不断深化强化了经验思维。书本上的医学理论知识是抽象的、一般的,每个患者的临床表现则是具体的、特殊的。将医学理论应用于临床诊断,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而其解决途径就是从理论思维向经验思维转化。作为临床医生,既要当战斗员,又要当指挥员,要动态地观察和追踪随访每一位患者,对自己的诊断和治疗,不论失败或成功,都要客观地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在医疗实践过程中,临床医生的理论思维和经验思维,一定要相互贯通,融为一体。
(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形象思维是以反映客观事物特征的形象概念作为基本思维模式的,如色彩(苍白、黄染、潮红等)、线索(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等)、图像(如超声、ct、mri、spect等)。其整个过程不能离开具体形象,始终通过具体及个别特征的典型形象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以概念的形式出现直观思维内容。
      例如ct扫描将病变如实而准确地变成直接可感知的信息提供了丰富的新思维资料,避免了一定的主观臆断,扩展了感觉功能和分析思维功能,开辟了动态思维,增强了思维效益,促进了临床医生的知识与经验更为系统化和现代化。但同一疾病可表现为不同现象(如多发性硬化在mri可呈多发病灶);同一形象(如ct扫描的脑低密度影)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且形象只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的状况,不能反映疾病的整个过程,如mri诊断脑梗死具有高度敏感性,对梗死有无、范围大小能正确判定,但呈动态多变,在发病的不同时间变化较大。
      故形象思维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有赖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更不能走向极端,引起思维惰性。诊断技术越高越先进,就越要发挥临床医生形象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开拓思路,增加思维深度。
      抽象思维就是在思考过程中,既不限于事物的具体结构和形态,又与事物的具体结构和形态相结合,将其本质特征抽离出来,加以联想。善于抽象思维,使临床医生更能发散思考,针对同一信息基点,引发大量新的设想,高于事物的具体结构和形态。抽象思维是在医疗实践活动之中,在直接感受和认识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与辩证思维进行加工的过程,其基本形式是概念、推理和判断,所揭示的内容难以感觉,只能以思维把握。在收集形象资料和归纳形象信息时,对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栩栩如生,形象思维活动占着主导地位,形成为概念上的形象。
      例如心电图上(v1v2v3)导联st段显著的弓背向上型抬高。在综合、分析形象时,将丰富的形象资料加工,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与辩证思维,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紧密结合临床与其他技术检测资料,抽象活动占着主导地位,形成为形象中的概念,例如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形象思维是在大量个体形象的记忆、综合中形成的,即通过主客观形象资料的联系,对记忆中的形象加以类比、概括和综合,将分散的形象资料构成总体形象,从而认识其本质。然而形象思维不但需要抽象思维来延续,其结果更加需要抽象思维加以论证。由概念上的形象转化为形象中的概念,在认识阶段而言,表现为提炼、升华与飞跃;而在认识过程而言,则表现为交流、凝聚与结合。形象思维鲜明化和生动化,具有高度的想象力,是反映疾病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基础。抽象思维条理化和系统化,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更深刻、更全面而正确地反映客观疾病本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彼此并不排斥,而是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三)辩证思维渗透、指导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紧抓临床表现的梗概,把握其主要特点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1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诊断的技巧和艺术—提高临床诊断艺术

诊断的技巧和艺术—坚持辨证观点

疾病是病因与机体相互联系、对立和转化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的各个系统之内与各个系统之间,从有序向无序,再向新的有序演变,其综合反应就构成了主观症状、客观体征以及技术检测发现的基础。这一辩证的运动过程,反映在思维之中,即是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反映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的思维形态,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客观而且全面地看待病情,从疾病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其全部基本因素,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具体病情具体对待。
    1.实践第一的观点
    临床医疗实践是认识、判断的基础。临床诊断要立足于全面、完整和客观的第一手资料,从医疗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反转过来又为医疗实践服务,并在医疗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实。
    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非只靠一次临床实践就能完成,还得再实践、再调查,掌握更多的临床资料,使认识更为深人而全面。诊断错误,往往由于脱离客观实际,不尊重临床实践,单凭毫无根据的设想或想象,主观臆断,先人为主,形成成见。医疗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系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应该说,临床医生为每一个患者诊治,都是主观世界的一次考试,是一次诊疗技术、临床经验、临床思维与医德医风的考试。在临床工作中,实践确实证明自己的假设和诊断是错误的,就要敢于修正错误,不要过分自信,坚持己见;实践确实证明自己的假设和诊断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真理,直言不讳。
    医疗实践的两个根本特点是:①以一定的医学理论为指导,否则就是盲目的实践;②医学理论和临床诊断应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的发展中修正、补充、和完善。
    2.全面整体的观点
    人体是一个整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病变不限于一个系统或一个器官,往往彼此重叠,相互影响,病情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因此,整体性是临床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面对丰富多彩的临床表现,首先要了解和纵观全貌,才便于从全局着想,通盘考虑,既要抓住重点,更要照顾全面,从总体上系统地把握和处理临床资料的多层次的内在相互联系。
    现代医学高度分化,临床医学分支学科林立,专业化使医学理论和实践纵向深人发展,无疑是巨大进步,但又造成横向知识的忽略,形成“分科思维”。专科越分越细,使专科医生在疾病诊断过程中,易于形成重视局部而忽视整体的倾向。医学知识是分科的,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增长智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这种智慧、能力去完成医学领域的工作。因此,医学智慧是不分科的,临床思维是不分科的。“分科思维”囿于专业分工的局限,单纯从本专业出发,受习惯思维的影响,习惯于以局部表现去解释面临的疾病现象,见树不见林,见病不见人,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将局部与整体联系起来,全方位、全过程严密观察并思考,拓宽思维视野,调转思维角度,深化思维层次,尽可能选择单一诊断,而不采取众多诊断以分别解释众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在临床诊断中,特别要重视症状、体征和技术检测发现的组合,如头痛、呕吐与视神经乳头水肿是慢性颅内高压症的组合;头痛、发热与呕吐、颈强直是脑膜炎的组合等。
    3.动态发展的现点
    疾病不断发展与变化,使临床医生所面临的只是漫长病程中疾病的一个横断面,而并非疾病的全部内涵,其视野就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因此,诊断一经确立,虽力争全面深人,但也仅是在一定条件下,对疾病某一阶段的认识,并非对该疾病整体的认识。
    例如,从急性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发展到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又分为代偿期与失代偿期,反映了疾病阶段与疾病发展过程的关系,每一阶段有其各自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少临床医生仅仅满足于人院时的病史与体征,而对于以后的病情变化与诊断技术检测结果,疏于追踪观察,重视不够,往往将正确的诊断轻易放过而失之交臂。
    故临床思维切莫固定、僵化与封闭,而应随着病情的动态发展,随时准备发现新征象和新情况,接受新考验,确立新观念,在动态观察中紧抓全面,从复杂的演变中认识、把握疾病的本质。
    4.一分为二的观点
    事物总是可以一分为二的,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着矛盾的,互相排斥的和对立的倾向。对立统一规律是疾病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临床诊断中要善于处理三种关系。
    (1)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疾病本质是疾病的内在联系,由疾病的内在矛盾构成,比较隐蔽、深刻、连续与稳定,存在于各种现象之中,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临床表现是疾病本质的表面特征和外部现象,由临床医生的感官所直接感知,比较片面、分散、多变与易逝,但又是临床医生认识疾病的起点和线索。疾病现象只是人门的向导和认识疾病的出发点,虽然表达着疾病的内涵,但临床思维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和感性阶段,人门后要深入探究,洞察底蕴,紧紧抓住疾病本质。如高血压是一个征象,应抓住征象,找出其病因。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1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诊断的技巧和艺术—提高临床诊断艺术

诊断的技巧和艺术—正确处理技术、经验与思维的关系


临床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经验医学阶段(强调经验的作用)、实验医学阶段(强调技术的作用)与总体医学阶段(强调在经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思维)。技术、经验与思维是临床认识、判断疾病的必要条件,构成了三大过硬的诊断支柱。三者的关系应该而且必须是:诊断技术是手段,临床经验是基础,而诊断思维则是前提。要在临床实践中反复摸索揣摩,才能正确处理。
(一)诊断技术
    现代化医疗仪器和技术设备日趋精良,正朝着灵敏、精确、快速、高效、多功能、组合型、微型化、系列化、自动化、无创伤的方向发展,是人类感官的不断延长。由于其精确性、可靠性、特异性与先进性不断提高,使临床医师获得新的思维素材和更为真实和准确的信息,认识能力更加精细而深刻,思维领域更加拓宽,诊断思维的内容达到了直观化与清晰化,简化了认识疾病的过程,从而协助诊断思维形象性和能动性。
    但随之而来,往往是过分迷信和依赖仪器与技术设备,忽视床旁细致观察,轻视临床经验和诊断思维,使医患关系冷漠疏远,医疗过程形成机械化和遥控化。必须强调;任何的现代的仪器或技术检测设备,都是临床医师观察器官的延伸,都只是诊断的手段,不可能、也无法替代医生的诊断思维。如据尸检结果统计发现,成都一家医院20世纪50年代误诊率为28.7%,60年代29.1%,70年代36.7%,80年代32.5%;与北京、天津同样,误诊率并未因现代诊断仪器检测技术的发展而下降。
    因此,在任何时刻,诊断技术检测获得的信息不能处于主导地位。检测技术得出的结果只是相对的,呈明显的时间性和阶段性。从诊断技术本身而言,还受到了技术操作是否熟练可靠、检测方法先进与否、检测结果有无得当解释等的考验与制约。对于各种诊断技术检测的方法、数值和结果,临床医师应采取正确的态度。
    1.每项技术检测要标出正常值或参考值由于实验室的标本收集、保存与检测方法之间的不同,每个实验室对某项检测可有不同的正常值或参考值。
    2.正确对待正常值或参考值诊断技术检测中的正常值或参考值,一般来自x(均值)±2×sd标准差)。五项诊断技术检测的正常值可有5%的误差,12项诊断技术检测将有46%的机遇发生误差,20项诊断技术检测误差机遇将达64%,25项诊断技术检测将有72%机遇的误差。因此,诊断技术检测的项目越多,误差的机遇也越发增大,这在临床医师方面而言,评价诊断技术检测结果时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但连续多次检测,常可防止某些生物学参数偶尔偏离均值的假象。
    3.正确对待诊断技术检测结果每项诊断技术检测结果,均有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误诊率)与假阴性率(漏诊率)的概率。为了避免漏诊,敏感性较高的诊断技术检测结果更为可靠;为了避免误诊,特异性较强的诊断技术检测结果更能信赖。但任何诊断技术检测结果,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两者绝不可能都达到100%,因此其准确性不可能达到100%,而只能相对反映疾病的本质,不免有误诊或漏诊。如脑梗死在4~14日内ct扫描70%~80%能出现脑低密度区,但极早期(5~6小时前)或梗死位于脑干下段难以检出。故对待诊断技术检测结果,应持“不可不信,但不可迷信”的态度,要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二)临床经验
    临床经验乃医师在医疗实践中正确反映疾病本质的感性知识形态,是医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与认识能力的要素,是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中介环节,是连接多个和个别的纽带。医学理论来自医疗实践,而只有通过临床经验,才能由个别丰富起来,才能转化为临床医师的认识工具。
    临床经验是在医疗过程中,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获得对疾病表面现象的初步认识,其原本和内容都是客观的。解决具体诊断问题,必须以临床经验为桥梁,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病例相结合。临床经验较丰富,就越能在认识过程中发挥作用,启发和导向诊断思路,调动解决疑难问题的信息存储,得心应手,很多诊断问题就得以迎刃而解。
1.理解疾病内涵
    临床经验可以直接引导医师对病史资料的收集和选择,从零乱无序的资料中找出重点和着眼点、探得端倪,成竹在胸,取得反映疾病本质的部分,为正确诊断奠定了基础。
2.识别疾病假象
    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善于从扑朔迷离、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廓清真相,消解迷误,从而由无序走向有序,进而认识疾病本质。
3.提供思维方向
    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使临床医生开拓思路,指点迷津,常可洞察不显著征象的重要意义,抓住关键性的诊断线索,克服诊断思维的盲目性。
4.简化逻辑推理
    长期耳濡目染,日积月累,经验丰富,使临床医生敏锐地找准切人点,理解整个临床资料在疾病表现中的诊断意义,勾划轮廓,驾轻就熟,浑洒自如,简化了逻辑推理的程序,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丰富的临床经验虽然十分可贵,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需要认真克服。
1.以偏概全
    由于工作条件、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1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诊断的技巧和艺术—提高临床诊断艺术

诊断的技巧和艺术—临床诊断思维特点


我国历史上有位医家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读书三年觉得天下无病不可看,行医三年觉得天下无病可看。这反映对疾病的认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认识一种疾病,要看好一个病人很不容易。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任何创造性的工作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要有效地改造世界,首先要正确地认识世界,而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必须遵循认识论的规律,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
    医生看病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诊断就是认识客观对象,即患者疾病的本质;治疗就是改造客观对象,即把患者的病治好。而这是一个非常完整又非常复杂的认识过程,要取得成功,不仅需要足够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相应的物资设备,良好的医疗作风和道德,还需要具备认识论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没有这些是不能看好病的,是难以做一个好的医生的。
    临床诊断思维是医生运用医学理论和既往的经验对于疾病的认识过程。临床思维与其他科学中常有的思维既有共同的一面,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研究并掌握这些特点,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颇有神益。
(一)认识客体(患者)的复杂性
    临床医学的认识对象,即认识的客体是患者。人是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的复杂的有机体。就其结构和功能而论,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人与人之间又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危害人类的疾病到底有多少种,恐难以精确统计。人体的许多奥秘尚不为人所知。临床上患者的疾病表现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当人体罹患疾病后,必然会由于个体的差异造成症状、体征、病理变化及疾病转归的千差万别。
    同时,人又是社会的成员,社会心理因素在致病和治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我们认识到客体的这些自然和社会属性的复杂性,就必然会明确,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一定要经历一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过程。
    其次,我们认识的客体是具有思维和行为的社会的人。这种思维和行为是患者主观能动的。这种主观能动性可为诊断带来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其正效应就是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能比较正确的认识和反映疾病造成的自我感受,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但患者思维造成的负效应又会干扰医生的诊断,倘若医生不进行细致的临床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就会被假象所迷惑,导致误诊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一定要使自己的思维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二)诊断中经验思维的应用
    临床诊断思维与其他科学思维有一个显著的不同是,时间观念很强,尤其处理急症,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做出诊断并提出处理措施。这种情况下,经验思维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特殊思维方式,就可以借助于头脑中已有的各种疾病模式,对急症患者进行各个相似的分析,确认其从属程度,并将这种程度进行叠加,然后分析综合,用相应的模式反映疾病的本质和类别。
    例如,一个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的患者,有经验的医生就会立刻初步判断可能是颅内感染。对于昏迷患者,有经验的医生根据简要的病史,以及脉搏、呼吸的深浅和气味、瞳孔变化、皮肤温度和颜色等,就可初步判断是外伤性还是感染性,是中毒性还是代谢性昏迷。对于复杂的病例诊断不适用此种思维。
(三)概然性判断与实然性判断
    概然性判断是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所做出的可能性诊断。随着病情的发展或检验手段的应用,这种可能性就会变成现实,由“拟诊”变为“确诊”。
    例如一患者,发热、恶心、呕吐、厌油、右上腹不适、肝轻度肿大、质地充实、有压叩痛、谷丙转氨酶升高、hbsag(+),我们可以初步诊断为“急性肝炎,乙型肝炎可能性大”,但究竟是乙型肝炎,还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又感染其他型肝炎病毒,就需要作相应的化验来确立诊断。这种初诊思维就是概然性的。   
    造成概然性判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客体(患者)的因素(例如,病情尚未表现出“特有症状与体征”,使诊断缺乏特异性很强的根据等),也有认识主体(医生)的因素(如知识经验不足或观察不细致;思维方式的混乱等),正确认识诊断的概然性,对于提高医生的正确诊断率,防止误诊有着重要意义。
    实然性判断,是指具有确定内容和充分根据的判断,即“确诊”。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可以查获病原体或血清特异抗体或具有特殊病理改变的疾病诊断中。实然性判断其中也包含概然性判断,许多疾病的诊断过程,往往是由概然性向实然性的进展,二者都是临床思维的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1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诊断的技巧和艺术—提高临床诊断艺术

诊断方法——确定诊断的步骤


正确的临床诊断是制定治疗方针、判断预后和进行预防措施的重要依据。确定正确的诊断,一般要经过下列三个步骤:调查了解、搜集资料;分析综合、提出诊断;反复实践、验证诊断。
(一)调查了解、搜集资料
    这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对疾病的认识,首先就要了解症状和体征,以及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周密的调查研究。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等都是对病情进行调查了解和搜集资料的手段,在搜集资料时,应该重视其真实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1.真实性
    询问病史和进行各种检查时,必须要从病人的自觉症状和客观体征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切勿主观臆测和先人为主。主观、片面和不准确的资料是导致错误诊断的常见原因。例如,有时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不是当时测得的结果,而是来自病人自己的陈述或系医务人员主观猜测的。
    2.系统性
    病人述说病史时,常常缺乏条理性。医生应随时考虑可以引起所述症状的发展过程和互相间的联系,逐一深人询问。在进行体格检查时,既要从一般状态到头、颈、胸、腹部系统性、细致地检查,又要注意体征与症状之间的关系,找出进一步深人检查的线索,全面而有重点地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保证资料的系统性。例如,一名女病人,两颊发绀、颈静脉怒张、心尖部可听到两期性杂音、肝脏肿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下肢有凹陷性水肿。结合其既往史曾数次患“扁桃体炎”,咽病、发热;此次因心悸、气短、下肢浮肿已一月余而来就诊。根据此病人病史和体征,就可以初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兼关闭不全、慢性心功能不全等。
    3.全面性
    调查不仅要客观,而且要全面。病史应能反映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经过的全部变化,体格检查也要全面细致地查清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然后根据症状和体征提示的线索,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和功能检查,借以了解病人的整体情况。从病人的整体出发,才能做出全面而正确的诊断。对病史和各种客观检查不宜有所偏废或忽视。例如,一位心悸、失眠的病人,由于医师忽略了检查甲状腺及有关的实验检查和功能检查,结果遗漏了主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误诊为“神经衰弱”。
(二)分析综合、提出诊断
    病人所提供的资料,往往较零乱,缺乏系统性,有些可能与现病无关。要想完全反映疾病的本质,医生就必须将调查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加以分析,然后再予以综合、推理、考虑哪种病比较接近病人的实际情况,逐一进行鉴别,最后得出初步诊断。在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病情的过程中,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临床表现与疾病本质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都是疾病的临床表现,一定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心尖部听到雷鸣样舒张期杂音,这是一个临床表现,其疾病本质是二尖瓣狭窄,而这个变化一般是由风湿病引起的。疾病的临床表现往往比较复杂,如何透过复杂的临床表现去认识疾病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各种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结果和疾病本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主要表现与次要表现疾病的临床表现一般比较复杂,常常包括有许多症状、体征和各项检查结果。这就要求在复杂的现象中,分清主次,找出其主要表现,进而抓住本质。例如病人有腹胀、食欲不振、腹泻、心悸、气短、下肢浮肿、发绀、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心尖部可闻雷鸣样舒张中、晚期杂音等症状、体征,其中腹胀、恶心、食欲不振、腹泻是消化系统症状,心悸、气短、下肢浮肿、发绀是循环系统症状,结合心尖部有雷鸣样舒张中晚期杂音,加以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体循环淤血的表现,说明循环系统的临床表现是主要的,而腹胀、腹泻、恶心、食欲不振等只是次要的。这是由于胃肠道淤血所致。只有这样抓住了主要表现,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3.局部与整体人体是由多种组织和器官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活动是靠各个组织和器官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并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而完成的。局部病变可以影响整体,整体的异常也可以突出于某一局部。例如,局部脓肿可引起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而风湿热是全身性病,却可以突出表现为心脏、关节及神经系统等局部病变。所以,对疾病的诊断必须结合整体来考虑,要防止片面地、孤立地对待临床表现。
    4.共性与个性不同的疾病可有相同的征象,即这些疾病的共性;这些病又各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即该病的个性。例如水肿,可见于心脏病、肝脏病和肾脏病,这是共性。但表现各有其特点,这是个性,也就是特殊性。如心脏病性水肿因受重力的影响,常开始于下肢,并与体位有关;而肾脏病性水肿则首先出现于皮下的疏松组织如眼睑等处;肝脏病性水肿主要伴有腹水。在分析临床资料时,既要注意共性,又要注意个性,以提高正确诊断率。
    5.典型与不典型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1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诊断的技巧和艺术—提高临床诊断艺术

临床诊断思维基本原则


正确的诊断过程一定要经过三个阶段:调查研究,搜集临床资料;提出初步诊断;临床验证,确定最后诊断。搜集、整理、验证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诊断思维过程。要使诊断思维过程纳人优化循环,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即要求医生对疾病要能够及时诊断和早期诊断。早期诊断是早期治疗、及时治疗的基础。
二、准确性原则
    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是临床治疗有效性的可靠保证。
三、层次性原则
    在鉴别不同的疾病时,必须抓住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关键层次。此外,人体的整体统一是多层次的统一,各个层次功能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综合成整体的功能。疾病过程也是如此。
四、整体性原则
    把人体的生命活动看成为一个各器官、系统有机联系的整体。从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中,去全面、综合地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性。
五、具体性原则
    所谓具体性原则,就是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在一般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发病的时间、地点、条件,对发病情况、病症的个体差异,作疾病特点与整体状况的具体分析。
六、动态性原则
    所谓动态性原则,就是医生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疾病,在疾病的动态变化中把握内在联系,随着病情的演变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10-16 19:17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非常值得一读、值得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10-17 05:08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深度,值得借鉴.原创,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10-17 17:56 | 只看该作者
[emb6][emb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10-18 04:40 | 只看该作者
[emb7][emb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