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道具 举报
以下是引用卜一在2009-5-4 8:07:00的发言:[br]rathke囊肿是起源于垂体rathke囊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又称垂体囊肿,上皮粘液囊肿,上皮样囊肿,rathke袋囊肿和垂体胶样囊肿等。临床上与鞍区囊性颅咽管瘤非常相像,有的学者将垂体rathke囊肿归为颅咽管瘤三种分型中的一种,称为上皮样囊肿型或rathke囊肿型。病理上,垂体rathke囊肿的壁被覆单层立方纤毛柱状上皮,内含粘液,囊液为清亮无色,也可为含有胆固醇结晶的棕色或陈旧白色粘液样粘稠或胶冻样。胚胎期的垂体rathke囊大多数退化消失,只有个别的没有退化,形成rathke囊肿。在13% ~22%的尸检中,垂体远部和中间部可发现rathke囊肿。[br]mri表现为鞍区边界清楚的肿物,t1多呈低信号,t2多呈高信号。其不同的信号变化是由于囊肿内容物的蛋白含量不同所致。当囊肿内容物与脑脊液相类似或蛋白质含量<100 000mg/l时,t1显示低信号,t2高信号。当蛋白质含量100 000~170 000mg/l时,出现t1和t2均为高信号。当蛋白质含量>170 000mg/l时t1呈高信号,t2呈低信号。[br]鉴别诊断:[br]1 rathke囊肿与颅咽管瘤的鉴别 rathke囊肿多在成年发现,而颅咽管瘤最常见于20岁以下;颅咽管瘤患者的内分泌症状常比rathke囊肿患者严重;rathke囊肿一般较小,平均直径<10mm,而颅咽管瘤直径一般都>10mm。rathke囊肿虽然可有向鞍上的延伸,但主体在鞍内,而颅咽管瘤的主体在鞍上。在ct上,颅咽管瘤钙化常见(87%),而rathke囊肿(13%)则少见。当ct和mri显示鞍内或鞍内向鞍上发展的圆形或内圆形肿物,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均匀,没有强化,而周边较易强化,尤其当肿物大小在1cm左右,与周围垂体组织存在较明显边界时,应考虑垂体rathke囊肿。[br]2 rathke囊肿与蛛网膜囊肿的鉴别 蛛网膜囊肿内含与脑脊液近似的液体,信号为均匀的长t1、长t2,而rathke囊液的信号则多样。[br]3 rathke囊肿与垂体腺瘤的鉴别:当rathke囊肿<10mm并位于鞍内时,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者应与垂体微腺瘤区别。前者的边缘更光滑锐利,信号更低。如果小的囊肿在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则更提示为rathke囊肿。当rathke囊肿直径>10mm时,t1加权上低信号者与垂体腺瘤的鉴别同前,而在t1加权上低若呈高信号,应与垂体大腺瘤卒中进行鉴别。rathke囊肿的信号一般均匀,较少出现蝶鞍的扩大。当rathke临床及影像表现不典型,甚至并发腺瘤或出血时,鉴别诊断仍是比较困难的,多数需要手术才能确诊。[br][br]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