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超声诊断研究
马宽亮,徐秋华
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超声科,上海 200011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超声特点。
方法:超声诊断都以肿瘤的形态、境界、包膜、内部回声、后方回声、硬度和颈部的淋巴结转移有无等指标作综合分析。
结果:女性16例,男性6例,左右两叶患癌3例(男性1例),一叶和峡部患癌1例,一叶患癌和腺瘤3例。超声诊断甲状腺恶性占位12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7例),其余为腺瘤、腺瘤囊性变或结节。病理学提示:滤泡状乳头状腺癌1例,部分癌变1例,隐匿性癌4例和浸润型癌4例,余均为乳头状腺癌。手术病理提示淋巴结转移有9例,转移部位有颈深区8例、舌骨下肌群1例、周围组织4例和气管(食管)旁3例。手术所见提示癌有包膜11例,其中有完整包膜5例,1例有同侧颈部有典型转移灶。
结论:隐匿性乳头状腺癌的超声检出率为25%,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可以共存。
[关键词]
乳头状腺癌; 超声特点; 恶生肿瘤; 良性肿瘤
甲状腺位置浅表,是b超检查中显像最佳的脏器。彩超探头频率高,图像清晰细致,甲状腺肿瘤的超声检出率明显提高,但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仍有一定距离。
1 资料与方法
1996年1月至2001年5月,对22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住院患者均做手术病理证实。患者女16例,男6例,年龄13~73岁,平均年龄44岁。仪器为au4,探头频率为10mhz;logiq 700,探头频率为8~14mhz。患者体位、检查方法和甲状腺的形态和内部回声见参考文献[1]。
2 结果
左右两叶患癌3例(男性1例),一叶和峡部患癌1例,一叶患癌另一叶患腺瘤2例(男性1例),一叶患癌另一叶患结节性腺肿2例(男性1例),一叶患癌另一叶病理未提及2例,一叶患癌和腺瘤3例。共有26个癌肿,其中有3个隐匿性癌术前超声未发现,而超声仅检出有良性的甲状腺腺瘤,故本文回顾性分析23个癌肿的声像图特点。超声诊断甲状腺恶性占位12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7例),其余为腺瘤、腺瘤囊性变或结节。病理学提示;滤泡状乳头状腺癌1例,部分癌变(乳头状腺癌)1例,隐匿性乳头状腺癌和浸润型乳头状腺癌各4例,余均为乳头状腺癌。手术病理提示淋巴结转移有9例,转移部位有颈深区8例、舌骨下肌群1例、周围组织4例和气管(食管)旁3例。手术所见提示癌有包膜11例,其中有完整包膜5例。1例有完整包膜,同侧颈部有典型转移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1 隐匿性乳头腺癌:甲状腺右叶内有实质不均匀低回声团块,局部回声增强,后方伴声影.
声像图特点:肿瘤的内部回声呈实质性18个;低回声均匀3例,不均匀11例,其中有钙化灶后方伴声影4例,有细小钙化灶2例;等回声均匀2例,不均匀2例有钙化灶后方伴声影。形态呈椭圆形10个,不规则形4例,欠规则形2例,圆形和分叶状各1例。境界清晰10例,尚清晰4例、欠清晰3例,不清晰1例。2例后方回声衰减,16例后方回声(稍)增强或改变不明显。1例有晕征。包膜有11例,似有4例,无3例。肿瘤的内部回声呈混合性5例,呈低回声不均匀3例(1例有蒂呈乳头状突起),有钙化灶后方伴声影1例;呈等回声欠均匀2例,有钙化灶后方伴声影1例。形态呈椭圆形4个,不规则形1例。境界清晰3例,尚清晰和不清晰各1例。2例后方回声衰减,3例后方回声(稍)增强。包膜有3例,似有1例,无1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2 腺瘤部分乳头状腺癌变:甲状腺右叶内有实质不均匀等回声团块,部分回声稍增强,后方回声增强.
cdfi显示7例肿瘤有彩色血流信号,5例信号丰富,3例有动脉谱,转移性淋巴结7例:淋巴结明显 肿大,纵径与横径之比可接近、或≥1,单个或数个成串状分布,境界清晰,内部呈实质不均匀回声,多呈低回声,有时可见小液性暗区,活动欠佳,质地坚硬,淋巴门结构消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3 乳头状腺癌:甲状腺右叶有混合回声团块,内有带蒂的乳头状强回声突起,内有多个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
图4 浸润性乳头状腺癌:甲状腺右叶有实质不均质团块,内部有聚集的小强回声光点.
3 讨论
甲状腺腺癌好发于40~50岁,女性较多,最常见乳头状腺癌,其恶性程度较低,大部分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
超声诊断肿瘤都以其形态、境界、包膜、内部回声、后方回声、侧后声影[1]、硬度和颈部的淋巴结转移有无指标作综合分析[2],这些指标反映肿块的形状与性质,从这方面来推断病理学诊断有一些差距,也就是说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有一定距离,近期我们致力于研究彩色血流信号和多普勒参数,来弥补这些不足。本文都为乳头状腺癌,但腺组织部分液化、纤维化或钙化,致使声像图多样化,故在超声图像上可表现为欠均匀或不均匀的分布,且局部可见液性暗区,有乳头状凸起,有强回声钙化灶,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