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19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X线诊断学问答(十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0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28、如何鉴别右心膈角团块阴影的性质?
分析右心膈角病变时应重视以下各点:
(1)病变部位:首先应鉴别病变是在纵隔、横膈还是在肺内(例如纵隔病变的基底无论在何种体位上均不能与纵隔分开,侧位观察时肿块影的位置与肺叶、肺段不符;横膈病变在透视下可见病灶随横膈移动等)。来自纵隔的右心膈角病变以心包囊肿、胸骨旁脂肪瘤、前纵隔皮样囊肿比较多见,尤以心包囊肿最多。来自肺部的右心膈角病变少见,可为中叶内段的肺炎或肺癌。来自横膈或膈下的右心膈角病变可为横膈肿瘤、膈疝等,均较少见。胸膜病变(例如胸膜间皮瘤)也可表现为右心膈角团块状阴影。
(2)阴影形态:心包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锐利,密度均匀,深呼吸可有变形。胸骨旁脂肪瘤阴影无一定形态,边缘不很清楚,病灶密度较淡,其外缘与肺下叶纹理融合;也有的呈三角形,边缘较平滑整齐;少数呈圆形,边缘清楚整齐。中叶内段急性炎症呈球形时与心包囊肿鉴别困难,其边缘也可以整齐清楚;慢性炎症时其肿块周边不规则,从肿块边缘有时可见伸向肺野粗大索条,局部胸膜肥厚。
(3)搏动:心包囊肿的绝大多数有搏动,胸骨旁脂肪瘤只有极少数可见搏动。кашинцев氏等报告52例心包囊肿,其中47例可见搏动,而43例胸骨旁脂肪瘤中只有5例有明显搏动。值得指出的是右中叶内段慢性炎症与心包粘连时也可见较明显搏动,在鉴别诊断时这点值得注意。
(4)动态变化:心包囊肿、胸骨旁脂肪瘤、前纵隔皮样囊肿、有中叶慢性炎症肿块在长时间观察过程中无明显动态变化,急性炎症经2~3周可完全吸收。我们曾遇到一例急性肺炎,根据平片疑诊为心包囊肿,三周后完全吸收。膈疝由于疝囊内容物的变化,其大小,形态和密度短期均可有改变。
发现有心膈角阴影时,怎样有步骤的进行x线检查呢?我们认为,应根据可能发生的病变作出x线检查计划。胸部透视和胸部正侧位片、点片、记波摄影、体层摄影、ct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根据这些检查一般可提出初步诊断。怀疑裂孔疝时可做钡餐造影。至于心血管造影、纵隔气造影、支气管造影只限极少数病例需要检查。

129、左侧横膈上半圆形阴影见于哪些疾病?
左肺底、膈胸膜、横膈及膈下病变均可表现为左横膈上半圆形阴影。这里介绍我们遇到的几种肺外疾病,其中有:1、左侧横膈囊肿;2、脾疝;3、限局性膈膨出;4、左膈转移瘤(来自胸腺恶性肿瘤)。在x线上,其中3例病变位于横膈外侧(横膈囊肿、脾疝、限局性膈膨出),位于膈穹窿部者一例(左膈转移瘤)。前3例表现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立卵形阴影,后一例为扁平限局性阴影。所有四例病灶阴影均随横膈活动。1例作诊断性气腹后确诊为限局性膈膨出,四例均经手术证实。这些疾病虽属少见,但有时仍可遇到,由于对于这些疾病不熟悉,常提不出明确诊断,又提不出进一步检查的方法。我们的体会是:1、要重视透视下观察阴影与横膈的关系。随横膈运动而移动的阴影,多属横膈或膈下病变;2、注意分析阴影的部位。限局性膈膨出多靠前,而脾疝阴影可偏后部;3、气腹造影可鉴别膈肌和膈下病变。怀疑膈疝(消化道)时也可做钡餐造影。

130、右侧横膈上半圆形阴影见于哪些疾病?
构成右膈上的半圆阴影的病变很多,我们曾遇见过肺癌、胸腔积液、限局性横膈膨出、肝疝、肝包虫、肝癌和膈下脓肿等,此外也可见于横膈囊肿和肿瘤等。它比形成左膈上半圆形阴影的病种多。有些病例为胸部透视和照片上偶然发现。鉴别诊断时除需重视临床材料外,还应细心分析x线影像。
(1)观察阴影与横膈运动的关系:一般来说,横膈及膈下病变可随横膈运动。而肺内病变不随横膈活动或活动范围较小。至于包裹性胸腔积液,往往该阴影与横膈的活动都受限,如主要在后胸壁包裹,则阴影不随横膈活动。
(2)阴影位置:阴影的位置对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一般来说,从前至后排列,限局性横膈膨出、肝脏占位病变偏前部,肝疝在中间,包裹性胸膜炎多靠后。至于肺内病灶,前后均可发生,其分布与肺叶肺段的分布符合。从正位观察,靠心膈角者可为限局性横膈膨出,而肝疝、肝脏占位病变可在其外侧,但在这个部位亦可见限局性膈膨出。
(3)阴影形态:阴影边缘模糊者应多考虑为肺内病变,但边缘清晰并不能鉴别膈下及包裹性胸膜病变。右膈上半圆形阴影绝大部分密度较均匀,当阴影密度不均匀时,可能是肺内病变或膈疝,后者可见含气的消化管道。
人工气腹对于鉴别限局性膈膨出、膈肌病变和膈下病变有帮助。若为限局性膈膨出和膈肌病变,可以显示形状和厚度异常的横膈,若为膈下病变,一般游离气体在膈下致密影与膈之间,正常的横膈可清楚显示,正常的横膈可清楚显示,但有时也可因膈下病变的一部分与膈不能分开,而使膈下局部看不见游离气体。

131、发现“一侧横膈升高”时应注意观察什么?
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一侧横膈升高”的机会不少,其原因有以下几种:1、横膈本身疾病:如膈神经麻痹、横膈膨出症等;2、横膈上病变:如肺底积液、肺不张等,这种情况所形成的影像有时颇似“横膈升高”,但并不是真正的横膈升高;3、横膈下病变:如膈下脓肿、肝脓肿等。当透视发现“一侧横膈升高”表现时要注意观察以下几点:
(1)“横膈升高”的形态:横膈下病变可使横膈穹窿部变圆隆;肺底积液所形成的“横膈升高”在呼吸气时有时可发现形状有变化,有时可发现外高内低现象。
(2)横膈边缘:膈下炎症性病变可使横膈轮廓模糊(如膈下脓肿、肝脓肿等)。
(3)横膈运动:应两侧对比观察。矛盾运动见于膈神经麻痹,横膈运动范围变小见于膈上或膈下病变。
(4)膈上、膈下的异常表现:如有无肺不张、肝脏是否增大(结常肝曲充气使可借以观察肝下缘的位置,结合临床判断肝脏是否增大)。
(5)立、卧位观察肺野透明度的变化:肺底积液患者在卧位观察时可见患侧肺野透明度减低。凡“一侧横膈升高”(尤其是右膈),立卧位对比观察应列为常规。
此外,在某些膈疝患者,疝入胸腔的腹腔脏器的上缘也颇似“横膈升高”,有时还有矛盾运动,鉴别诊断时应注意这一点。当病变位于左侧时,服钡剂加发泡剂对于鉴别诊断亦很有帮助。

132、在x线上鉴别胸腔积液性质时应注意观察什么?
胸腔积液比较常见,我们的责任不应只限于判断有无胸腔积液,还应尽力寻找胸腔积液的原因,在这方面应注意观察一下几项:
(1)对侧有无胸腔积液:生理性积液、心力衰竭、肾炎时积液均可为双侧,一般液量不多。
(2)有无横膈升高:胸腔积液与腹水并存时可使双侧横膈升高,多见于肾炎、肝硬化、恶性淋巴瘤、癌转移。
(3)肺内有无病灶:上野病灶多为结核性,肺结核可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脓胸并存。大叶肺炎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可伴有脓胸,前者表现大叶阴影,后者多为多发小叶阴影或多发球形灶及脓腔。
(4)有无肺不张和肿块:这往往是肺癌征象。
(5)纵隔是否增宽:恶性淋巴瘤多有纵隔增宽或肺门淋巴结增大。
(6)心影是否增大:心包积液与胸腔积液并存见于结合、败血症、恶性肿瘤转移和结缔组织疾病,心影增大与胸腔积液并存还见于心力衰竭。
(7)胸膜上有无结节阴影:胸膜间皮瘤和胸膜转移瘤时在胸膜上可见结节阴影。
(8)有无肋骨破坏和骨折:肋骨破坏多为肿瘤所至,骨折多是外伤引起。
(9)动态变化:恶性淋巴瘤化疗后液体消失得快,但还可复发。结核性胸膜炎抗痨治疗有效。
有时仅见较大量的胸腔积液,而无其他征象。在临床上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可抽液后拍片,也可做体层检查,必要时短期复查以观察液体增长速度。

133、成人右上纵隔旁带状阴影见于哪些疾病?
右上纵隔旁带状、密度均匀、外缘平直的阴影常见于以下几种疾病:1、右上叶肺不张;2、上腔静脉增宽(由于上腔静脉阻塞引起);3、某些纵隔肿物。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作胸部透视,必要时拍胸部正侧位或大气管体层摄影。
(1)右上叶全叶肺不张或尖段(或尖后段)肺不张:正位片上可表现为右上纵隔旁带状阴影,此时仔细观察肺纹理有重要意义。右上叶肺不张时,由于右上叶肺纹理聚拢,往往看不见正常的右上叶肺纹理,而肺野其余部分纹理较稀少。右上叶尖段(或尖后段)肺不张除有类似表现外,侧位观察可见阴影位置居中或靠后。在大支气管体层摄影片上可见与不张肺相应的支气管狭窄或截断,其常见原因是结核、炎症或肿瘤。
(2)上腔静脉影扩张:在正位片上可见右上纵隔旁带状阴影。侧位观察阴影在气管前方,在大支气管体层摄影片上可见支气管影像正常。在临床上有腔静脉阻塞症状。
(3)某些纵隔肿物:例如我们曾遇见过一例右上纵隔纤维血管瘤,正位片示阴影在右上纵隔旁,侧位片示在气管前方,在临床上无任何症状。其他如胸腺增大、胸内甲状腺、淋巴结结核等均可表现为右上纵隔旁带状阴影。胸腺增大时左前斜位上可见胸腺角,还有人认为胸腺瘤在斜位上可见“钩鼻子”征。胸内甲状腺肿时阴影随吞咽运动向上移位。淋巴结结核成人较少,应动态观察病结合临床鉴别之。此外,上纵隔胸膜增厚也可有类似征象。
根据我们经验,在鉴别成人右上纵隔旁带状阴影之前,还必须区别是否为正常上腔静脉影。

134、婴儿及儿童纵隔肿块见于哪些疾病?
婴儿及儿童发生纵隔肿块时,出现临床症状的机会(约3/4)较成人多,这可能是因为婴儿及儿童胸腔体积较小,容易出现临床症状。据统计,在这类病人中,34%患儿的临床症状与纵隔肿块直接有关,36%患儿的症状与纵隔肿块无直接关系,常因咳嗽、发热、喘、疼痛等其他症状而就医。在婴儿及儿童纵隔肿块中,恶性病变的比例也较大。在症状严重的患儿中,59%为恶性肿瘤;在无症状的患儿中(30%),20%为恶性变变。婴儿及儿童纵隔肿块的发病情况见表7。
表7 婴儿及儿童纵隔肿块的发病情况
——————————————————————————————————————————
          前上纵隔       中纵隔           后纵隔
——————————————————————————————————————————
  常见      畸胎瘤        淋巴瘤           神经源性肿瘤
          胸腺增生       淋巴结肉芽肿        重复囊肿
          胸腺囊肿       支气管囊肿
          淋巴肉瘤
          淋巴管瘤
          血管瘤
——————————————————————————————————————————
  罕见      胸内甲状腺      心包囊肿          嗜铬细胞瘤
          胸腺肿瘤                     脊膜前膨出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8-13 01:4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谢楼主提供学习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8-13 04:4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提供学习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