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162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DR室RIS系统的应用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ris(radiation information system)即放射科信息系统,指医学影像科室的管理系统,包括登记,图文报告等环节,保存病人的入口学信息和临床资料,也保存和传递病人的图形和图像资料,其主要特征是准确,安全和快速。现就我科dr ris系统的实际工作应用加以介绍。
一.组成:
   dr ris系统由预约,登录,检查安排,诊断报告,查询检索,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子系统组成。
1.预约
   a.可按设备,检查项目,检查科室等项目进行预约。
   b.复诊病人信息可通过姓名拼音从数据中调用。
   c.病人信息和临床信息可手工输入进行备注。
   d.所有汉字录入模板化。
   e.月历显示提高其直观性。
2.登录
   a.单一病人多种检查只需取第一部位。
   b.可追加,修改病人信息。
   c.自动生成序列号,减少id号重复及错误。
3.检查安排
   a.可按人力资源和拍摄部位分组安排
   b.直观显示病人信息(包括id,姓名,部位,时间等)
   c.方便追加,修正和取消检查部位及项目
   d.允许特殊病人优先(如老弱,军人等)
4.诊断报告
   a.可方便的检索病历模板,并自由添加修改病历模板。
   b.选中病人列表时,同时双屏显示图象。
   c.报告生成的文本框可导入病人基本信息,并调用病历模板。
5.查询检索
   可按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检查日期,项目,部位,或id号分类检索,单一检索或群组查询。
6.统计分析
   a.可按检索项目,时间段进行统计曝光次数。
   b.可统计日均,月均,年均检查数。
7.系统管理
   a.基本数据维护。
   b.检索机制的设定。
   c.用户分级设定。
   d.资料库的备份和修复。
   e.图像的储存和转移。
     以上子系统工作分别由登录工作站,检查工作站,后处理工作站,报告工作站完成,实现了从病人登录,检查,报告,发布整个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和一体化。
二.激光照片机在系统中的应用。
    我科采用的是用于支持交相机接入的柯达8100相机,符合dicom3。0协议,既可将模拟信号经激光相机后变成标准(digital imaging and commonication in medicine 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格式的数字化图像,也可将同样接口的各工作站图像经服务器由激光相机打印出来(如mr。dr 及改造后的850mas x光机)
三.优点
   1.明确了岗位责任制。
   2.节省了存储胶片的空间,且光盘存储年限达百年之久。
   3.利用科室内部网络化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减少成本。
   4.减轻了检查技师在设备多次录入相同数据的工作,减少了差错的发生率。
   5.提供了更快,更有效,更详尽的获取病人信息的方式,提高诊断效率。
   6.迅速调阅病人历史资料并提供准确的时间距离,辅助诊断。
   7.缩短等诊时间,加快诊断和治疗速度,并及时得到检查结果。
四.我科dr ris 系统仍待解决的问题
   1.dr ris 系统从起定义和功能上讲,仍比较局限,还不完善,还需要添置其他子系统(例如详尽统计系统,日常工作自系统等)才能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流程化系统管理。
   其目的是对dr检查整体工作流程进行管理,控制和操作而不是简单操作以工作站为中心的相对独立执行的功能模块。
   3.因地制宜的地赋予操作者充分的用户化设置和定义的能力,以便灵活的应用并执行系统机制
   4.操作权限管理
    由于dr中的ris系统许多操作涉及患者医疗档案数据的产生,编辑和处理,因此执行严格的和独立的操作权限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5.与his的通讯和交互
   ris系统在医院长远发展角度上是连接his的一个中间环节。因此,ris系统必须具备相应功能执行能力的同时完成与his系统的融合。
   6.人员素质。
    dr的ris系统是一条流水线,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人员水平。要做到不论在运行机制还是在系统管理维护上,不存在后顾之忧,需加强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去适应各系统和使用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
五.结论及说明
   总而言之,执行ris并加以实用是一个必要且有价值的过程和任务,其目的在于提高诊断水平,在科室内部形成一条小型ris流程容易,但是使ris系统达到规模,实现其主要功能指标和任务必须和his进行归纳和统一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和积极性。真正意义上做到使各科室之间信息共享,信息同步和信息回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3-14 10:20 | 只看该作者
比较详尽的阐述了,普通x线向数字化转型的实际问题,毕竟以前的小米加步枪用了那么多年,我想经验的积累,和科学的调配会迎韧而解地,前途是光明的!!!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