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7523|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MRI2752:三博Ⅳ-12男性,13岁,右侧肢体无力两年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0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结果公布:http://www.radida.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2253

第四期三博读片会病例之十二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  杨小平 提供


男性,13岁,右侧肢体无力两年半,加重伴言语不清、智力减退半年。





[本贴已被 翁志蓬 于 2010-2-22 22:25:12 修改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2-2 07:49 | 只看该作者
结节性硬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2 14:35 | 只看该作者
支持结节性硬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2 16:31 | 只看该作者
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3 00:22 | 只看该作者
亚历山大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3 05:29 | 只看该作者
都有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3 19:44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例少年型亚历山大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3 19:4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例少年型亚历山大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4 00:02 | 只看该作者
总结
亚历山大病又名巨脑性婴儿白质营养不良,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男女均可发病,根据发病年龄临床上分3型:婴儿型、少年型和成年型。
【病理学】
  尸检时,婴儿型脑组织比同龄婴儿重;脑白质颜色变浅和皱缩,额叶最显著,逐渐向顶、颞叶发展;基底节、脑干和小脑也可受累,但枕叶相对不受影响,病灶可形成囊腔。显微镜下亚历山大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出现大量的广泛分布的星形细胞包涵体(称作罗森塔纤维rosenthal fibers,rf)。这种rf仅存在于星形细胞内,超微结构下为一种细胞核周围的深染的胞浆物质,形态如小圆形或长度为40μm的卵圆形,多聚集在软脑膜下、室管膜下及灰、白质的血管周围。血管周围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很少见。白质中可出现神经胶质增生和神经髓鞘脱失,但弓形(或u形)纤维区的白质,神经髓鞘相对保存,白质脱髓鞘区这种rf增多。少年型的本病病变主要影响脑干,延髓增生肥大。rf并不是亚历山大病所特有的,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如星形细胞瘤、脊髓空洞的囊、错构瘤、结节性硬化、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尽管这些疾病的血管周围也可出现rf,但它们都不像亚历山大病那样双侧广泛分布在软脑膜下和室管膜下。
【病因与发病机制】
  亚历山大病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但有关rf的研究很多。1990年bettica等在超微免疫定位研究中已经证实rf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有免疫反应,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是星形细胞中间丝的主要成分。rf含有两种小的应激蛋白(ab-晶体蛋白、热休克蛋白27),其中ab-晶体蛋白已经能从rf中分离、纯化出来,可能是rf的一种主要成分。1993年1waki发现缺氧能导致这种ab-晶体蛋白升高,在破碎红纤维中这种蛋白也升高,因此认为本病与线粒体功能有关。
  1982年horoupian发现将镍丝植入鼠脑可制出rf的实验模型,但他对rf的形成机制未搞清楚。目前对本病作了更深入的研究,1996年把人类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基因插入到鼠模型中,导致了神经胶质蛋白的过度表达,鼠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了广泛分布的rf,鼠出生后第10天死亡,这种转基因鼠提供了rf的形成,成为亚历山大病的模型,有关本病明确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临床特征】
(一)婴儿型
  目前为最常见类型。症状通常在出生后1~2年发病,病程多数在2~3年,罕见病例可以存活到十几岁。典型症状为发育迟缓、巨脑畸形和癫痫,接下来出现精神运动性迟滞、痉挛和四肢瘫。婴儿通常没有反应,不会学笑,头围渐进性增大,出生后6~18个月头围通常超过正常的98%,头失去控制,偶尔患儿出生时就有巨脑畸形,但也有罕见病例因为颅缝已闭合不出现巨头。此外部分患儿合并梗阻性脑积水,原因可能为室管膜下出现罗森塔纤维(rosenthal fibers,rf)导致脑室系统狭窄、闭塞影响脑脊液流通所致。
(二)少年型
  比婴儿型少见。发病年龄6至十几岁,可存活10年或更长。不同之处在于主要为脑干受累的症状,如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和构音不清)、眼睑下垂、眼球震颤和面瘫,也可出现全身痉挛、无力,不出现巨头,智能可以不受损或表现为缓慢进行性下降。
(三)成年型
  罕见,其临床表现类似多发性硬化或少年型亚历山大病,但发病年龄较晚,以刚成年的患者居多。
  亚历山大病多为散发,没有家族史,但罕见。wohlwill(1959)和klein(1988)等报道婴儿型亚历山大病同胞兄弟姐妹中有患病者,推测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致;howard等(1993)报道1例家族成年型亚历山大病,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实验室检查】
  本病的血、尿、便和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均是正常的,脑电图经常显示额叶的慢波,但没有特异性,然而ct和mri检查对婴儿型亚历山大病的诊断很有帮助。早期ct扫描发现额叶深部白质有明显的低密度信号(为脱髓鞘病灶),随着病变的进展低密度病灶可以囊性变;侧脑室进行性扩大;脑室周围组织通常显示正常或轻度增高的密度影并且在疾病早期病灶可以强化(这些区域含有大量的rf),此外基底节和丘脑可见类似的病灶,疾病的后期病灶一般不增强。mri检查,尤其在t2加权像和质子梯度影像上,显示上述病变一定程度上比ct更敏感,为异常高信号,t1加权像上脱髓鞘病灶为低密度信号。婴儿型亚历山大病的ct和mri一般不影响枕叶、小脑和脑干。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有关亚历山大病的诊断,目前尚未发现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对婴儿型的亚历山大病,临床上婴儿出现巨脑畸形(伴或不伴脑积水)、精神运动性迟滞、癫痫,结合ct或mri的检查结果应该考虑到本病,但鉴别诊断必须除外其他疾病,如ⅰ型谷氨酸血症、黏多糖贮积症和canavan病,但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诊。其中canavan病的临床表现最类似婴儿型的亚历山大病,前者尿中n-乙酰基天冬氨酸水平增高,皮肤成纤维原细胞中的天氨酸酰基转移酶活性下降。然而少年型和成年型亚历山大病临床表现更缺乏特异性,难以生前诊断,目前国外报道的所有病例都是通过活检或尸解中脑组织的病理来确诊的。
【治疗】
  目前对任何一型亚历山大病,都无特效治疗。营养、抗感染和抗癫痫等各种支持、对症治疗对病人都有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4 16:54 | 只看该作者
支持结节性硬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