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352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DR 技术与应用[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0 2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  :d dr 全称 digital radiography。dr 与 cr 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不要搞混了。所谓 ddr 就是 dr, 是某厂家产品的名称,不是什么特殊技术。

首先先了解什么是 cr。cr 全称 computed radiography。其技术是利用原有 x-光设备,换上特殊的胶片暗合和“胶片” (即所谓 ip 板) 和 “胶片机” (即 cr 机)。因此所有操作过程基本不变。 fuji 有不需要操作暗合的 cr,但是还是先用 ip 板曝光再读取。

dr 完全不同 -- 没有任何“胶片” 和“胶片机"。拍出来的图像直接在计算机上显示出来,没有任何“胶片” 操作。dr 有两种装配方式:
1.  全套设备 -- 把现有 x-光设备扔了,换上全套 dr (包括球管、床、dr 板、计算机等)。
2.  留着现有 x-光设备,将装暗合的机关 (bucky) 卸了,装上 dr 板和计算机

dr 技术的核心在 x-线探测平板和采像处理计算机。dr 平板 (flat panel) 有三种技术:

1.  a-si (一种硅平板探测器) -- 目前世界上主要领先厂家都用这种技术,包括 ge、西门子、飞利浦、柯达等。国内万东也引进了这种技术。
2.  a-se (非晶硒平板探测器) -- 目前世界上只有 hologic 一个家用此技术,agfa、国内友通等厂家 oem 这种探测器。
3.  ccd -- 世界上还有几个厂家用此技术如ssray (ddr 也许是他们叫起来的)

他们的目的是相同 -- 即不用中间介质直接拍出数字 x-光像。专家们普遍认为大面积平板采像 ccd 技术不胜任。剩下两种技术各有优越性:

1.  a-si 平板是两步数字转换过程,x-光粒子先变成可见光然后用光电管探测。医生们觉得出来图像比较好看。
2.  a-se 是在一种所谓直接探测过程,x-光子在硒涂料层变成电信号被探测。厂家 (hologic) 认为没有转换能量损失,是发展方向 (但是 ge、西门子、飞利浦不同意)。

我本人觉得以上两种技术会共存相当一段时间。世界上做成熟 dr 探测器的原厂家只有几个,据我所知都在美国。hologic 的 directray 技术是购买了 direct radiography corp 后取得的。有些大厂家买 trixell 这个法国公司的平板,这家公司用的是一个美国公司的平板原料。 有些厂家 (如万东) 买 varian 的平板,varian 也是用了同一厂家的原料,但是 varian 平板视野太小。ge 投资了大笔资金开发自己的平板。

成本上 cr 与 dr 的最大不同点是几台常规 x-光机可以共用 1、2 台 cr 机。dr 则是一台配一个昂贵的 dr 探测器。要注意另一个成本,cr 的 ip 板是个耗材,照了一定张数要换。

一台 dr 价钱不低,美元二十几万。dr 比常规 x-光 (包括配了 cr 的) 理论出产量大 2-3 倍,但是一个医院往往要两台 (一台胸片、一台常规),加起来美元 4-5 十万。 小医院病人流量不大的可以看看友通的多用途 dr。

因为 dr 探测器视野大小是固定的,不像常规 x-光 (包括配 cr 的) 可以靠换不同尺寸的暗合+胶片来调整,买 dr 时要特别注意最大视野尺寸。有 17” x 17" 最理想,14" x 17" 也行。小了照胸片时会出现切掉肩膀和手臂的现象。

另外听说国内中兴航天在生产一种 dr,用的是俄罗斯一维 a-se 直接转换探测技术。一维要起到平板的功能就要做机械扫描运动。据说这种设备有造价相对平板技术更低廉的优点,但也存在成像时间长(数秒)、空间分辨率低(刚推出时是1mm/lp)以及x线使用效率低的缺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12-21 03:05 | 只看该作者
直接转换的a-se flat panel detector(fpd)显然比非直接转换的a-si的fpd技术先进。

a-se的fpd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实时的fluoroscopy,还有用在image guided therapy(tomotherapy)上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3-15 13:26 | 只看该作者
非晶硒颗粒层吸收x光子,薄膜晶体管进行倍增,再到矩阵层形成与入射物体后相对应的电子空穴。然后由读出电路读出,每个光电倍增管的直径现在的可以达到139um大小,象素和矩阵应该是很好了,且由三个电容串联组成。

一知半解,还望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3-15 13:30 | 只看该作者
dr 是传统x线的未来,也是放射科设备里,最后实现数字化的,他的应用前景还待同道继续探索,希望能在这里和大家得到交流,我是最近才接手这个设备的学习,希望大家给予指教qq  1566890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7-29 09:52 | 只看该作者
ddr(直接数字放射)原文(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这个概念由硅板和硒板厂商强调比较合乎情理,硒板厂商以此表现其平板原理的先进性更是理直气壮。
    ccd似乎是典型的非ddr,需要先形成可见光影像,在ccd转换为数字影像。它有一个荧光屏一次成像和一定空间供ccd摄像,还有ccd位置的固定二次成像等等过程。这些因数越多理论上说,越加不一控制,或是控制难度较大。 空间分辨率与密度分辨率同样不易提高。
     硅板存在两次成像的问题。由于一次成像材料涂覆平板上,两次成像间的空间不可介入,因此这个因数固定(易于控制)。但是,屏幕成像的光晕等问题引起的空间分辨率与密度分辨率还是不易提高。使用晶体阵列防止散射,又增加了一个高成本的控制因素。
    理论上每个控制因数均有两面性,不易控制性和可利用性。这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似乎不好笼统言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