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6008|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脑部] PED3388:脑部病变,请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1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患儿、男、6岁。2009年9月1日头颅外伤,无恶心、呕吐,四肢活动正常。该患儿现在临床上无特殊发现,发育、智力正常。患儿家属否认以前无头颅外伤史。(注:该患儿的头颅ct、mri是外院做的,当时报告:考虑脑软化灶或陈旧性病灶。昨天,患儿家属拿当时ct、mri及复查ct片到我处会诊,我考虑:脑裂发育异常[脑裂畸形]可能性大。故发该帖请网友讨论,左侧基底节区低密度影,是否与外伤有关?)
2009年9月1日头颅ct:






2009年9月2日头颅mri:








2010年4月9日复查头颅ct: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10-7-26 18:47:25 修改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7-26 18:51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7-26 19:09 | 只看该作者

还是考虑软化灶

还是考虑软化灶。

【文摘】
脑裂畸形
    1946年yakovler和wadswarth报告了双侧顶叶全半球裂,并提出了schizencephaly这个名词.当时他们的描述还包括脑内积水和孔洞脑。脑裂畸形是指大脑半球裂隙,其侧壁衬有灰质,亦可为多小脑回,常见于侧裂旁区,双侧对称,脑室的室管膜与大脑皮层软脑膜细胞相遇,形成软脑膜-室管膜缝,脑裂邻近有灰质异位。脑裂畸形常与视隔综合征并存。
    脑裂畸形可能是在神经元移行早期缺血等各种原因使局部生殖基质破坏所致。
    脑裂畸形根据裂隙的分离程度和受累区域大小分2型。
    i型脑裂畸形:由一条融合的裂隙组成,融合的软脑膜室管膜缝构成一条浅沟.沟壁衬有多小脑回灰质。脑裂可单或双恻,位于或靠近中央前沟或中央后沟。
    ⅱ型脑裂畸形:脑裂较宽.是真正的全大脑半球裂,衬有多小脑回灰质.内含脑脊液.脑裂衬有薄膜。薄膜由内层为室管膜,外层为软脑膜,构成软脑膜-室管膜缝,受累的大脑半球脑实质可缺如。
【以上抄自曹丹庆、蔡祖龙主编《全身ct诊断学》】

脑沟构成不良和神经元移行障碍
脑沟构成不良和神经元移行障碍发生于2-4个月的胎儿。在神经元移行过程中,局灶性紊乱可导致裂脑(脑裂畸形);移行障碍也可引起灰质异位、皮质肥厚、平坦或皱折过多,导致脑沟、回发育异常。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几多种致病因素有关。
脑裂畸形:是最严重的神经元移行异常。衬有灰质的裂隙从脑室到蛛网膜下腔,贯穿大脑半球,可发生于大脑半球的任何部位,以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区多见。单侧性或双侧性病变,常分为两型。
i型:融合型,也称闭唇形。不常见,多为单侧性病变,位于侧裂旁区。裂隙壁似“闭唇”状相互靠近、融合,从大脑半球表面延伸至脑室,有异位灰质内衬,邻近脑组织呈多微脑回改变。
ⅱ型:非融合型,亦称开唇形。多见,多为双侧性病变,裂隙壁分开如“开唇”状未融合,双侧对称,内衬皮质,常位于侧裂,局部灰质发育异常(多微脑回、深脑回畸形等)。
脑裂畸形常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如80%-90%的病例有透明隔缺如。
【以上抄自李松年主编《现代全身ct诊断学  》】

[本贴已被 翁志蓬 于 2010-7-31 19:03:41 修改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7-26 21:04 | 只看该作者
1、左侧脑裂畸形。2、左侧基底节区低密度影,考虑脑软化灶,与2009年9月1日头颅外伤无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7-26 22:41 | 只看该作者
1、左侧脑裂畸形。2、左侧基底节区低密度影,考虑脑软化灶,与2009年9月1日头颅外伤无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7-26 22:43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1)左侧脑裂畸形。2)左侧基底节区脑软化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7-27 04:03 | 只看该作者

考虑脑软化灶

脑裂畸形一般由脑表面向内伸长,与侧脑室相通时称“开放型脑裂畸形”,与侧脑室不相通时称“闭合型脑裂畸形”。脑裂畸形的最大特点是裂隙的周围为脑灰质包绕。本例病灶位于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呈结节状而非裂隙状,因此不考虑脑裂畸形。我考虑为基底节区的脑软化灶,并左侧侧脑室局限性扩张。至于脑软化灶形成的原因,既可以是宫内感染、宫内窘迫,也可以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改变或脑外伤等所致,须结合临床分析。
另外建议楼主上传冠状位t2wi片,如病灶与侧脑室相通可报“脑软化灶合并脑穿通畸形”。

[本贴已被 翁志蓬 于 2010-7-26 20:13:19 修改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7-27 0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ped3388:脑部病变,请分析。

以下是引用翁志蓬在2010-7-26 20:03:00的发言:[br]脑裂畸形一般由脑表面向内伸长,与侧脑室相通时称“开放型脑裂畸形”,与侧脑室不相通时称“闭合型脑裂畸形”。脑裂畸形的最大特点是裂隙的周围为脑灰质包绕。本例病灶位于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呈结节状而非裂隙状,因此不考虑脑裂畸形。我考虑为基底节区的脑软化灶,并左侧侧脑室局限性扩张。至于脑软化灶形成的原因,既可以是宫内感染、宫内窘迫,也可以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改变或脑外伤等所致,须结合临床分析。[br]另外建议楼主上传冠状位t2wi片,如病灶与侧脑室相通可报“脑软化灶合并脑穿通畸形”。[br][br]
[本贴已被 翁志蓬 于 2010-7-26 20:13:19 修改过]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7 06:16 | 只看该作者

ped3388:脑部病变,请分析。

我比较同意翁站长的观点,认为左侧基底节区脑软化灶并脑穿通畸形的诊断较为合适,请阅图片标识的病灶:







[本贴已被 caihe 于 2010-7-26 22:27:38 修改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7-27 07:0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凑个热闹,简单问题复杂化!有外伤史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