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络膜裂囊肿(choroidal fissure cyst) 属于神经上皮性囊肿, 是在胎儿发育时期沿脉络膜裂形成原始脉络膜丛时发生障碍而形成的。
脉络膜裂是海马与间脑之间潜在的脑脊液间隙,斜行沿后上方至前下方分布,呈狭长的“C”字形,是胚胎时期脉络襞突入侧脑室形成脉络丛所残留的裂隙。脉络膜裂可相应分为体部、房部和颞部。脉络膜裂囊肿的成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神经外胚层及血管软膜的残留可能为该囊肿形成的原因,在胎儿发育时期,沿脉络膜裂形成原始脉络膜丛时如果发生问题,就可能在脉络膜裂的任何一处形成脉络膜裂囊肿。
CT表现
多发于单侧颞叶,体积较小,右侧略多于左侧,与蛛网膜囊肿的特点相同:病灶边界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接近脑脊液密度,囊肿周围无水肿,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扫描无强化;病灶最大层面一般位于环池旁。
MRI表现
囊肿呈均匀一致的长T1、长T2 信号,DWI为低信号,囊液在各序列均与脑脊液信号相等,灶周无水肿,增强后无强化。冠状位可清楚的显示囊肿位于脉络膜裂内,其外下方可见侧脑室颞角呈点状或条状结构, 且常见海马和侧脑室颞角等周围邻近结构受压变形,但未见异常信号,矢状位显示颞叶内侧卵圆形或梭形囊肿,其长轴沿后上至前下斜行。MRI显示脉络膜裂处典型的囊肿性病变,内部信号均匀且与脑脊液信号一致,无壁结节及软组织肿块,无水肿及强化; 囊肿与临床表现无关;复查时囊肿无变化。由于脉络膜裂囊肿发生部位具有特殊性,结合其囊肿的密度和/或信号特点,影像学诊断并不难。但常规的单层螺旋CT扫描为横轴面,所以可能将脉络膜裂囊肿误认为颞叶病变,随着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CT的诊断能力。MRI由于具有多方向扫描的优点,因此可进行准确的定位,结合病灶的特点,可以做出定性诊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