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一、 基本原则
(一)诊断要点
⒈ 颅内压增高症状及体征:
⒉ 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定位体征:
⒊ 实验室检查:对于有脑脊液播散倾向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应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⒋ 病理学检查:肿瘤切除术或活检术后病检理报告,建议按WHO2000分类。(见附表)
⒌ 影像学检查:MR/CT/PET等,其中MR为最具诊断价值的检查方法。典型影像学
表现包括:(1)肿瘤增强效应,(2)水肿效应 ,(3)肿瘤坏死效应 。
建议术后患者于24~72小时内行增强MR(或CT)复查,以明确肿瘤切除范围,残存
部位及其与邻近重要组织结构的关系等。
(二)治疗原则
⒈ 大多数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其目的一方面为减轻瘤负荷及颅内高压,
另一方面可争取病理诊断,手术原则强调最大安全限度的切除肿瘤。
⒉ 放射治疗:是颅内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术后放疗一般于术后2周左右,患者
一般情况恢复,伤口愈合,无感染、活动性出血时开始为宜。
⑴ 放疗适应证:
① 无论全切或次全切除的恶性肿瘤、未能彻底切除的良性肿瘤以及仅行肿瘤活检手术
者均应给予术后放疗。
② 不能耐受手术或术后复发不宜再次手术者。
② 脑干、垂体等部位肿瘤确无条件手术或活检,经神经外科、影像科、放疗科会诊并
取得基本一致的临床诊断的情况下,方可采用单纯放疗,疗中应注意复查、评估其敏感性以调整后续治疗。
③ 应当强调除个别对放射敏感的肿瘤(如生殖细胞瘤,转移瘤等)外,几乎所有的颅
内肿瘤所需的肿瘤致死剂量均高于或等于正常脑组织耐受量,故对于绝大多数的颅内肿瘤应严格掌握单纯根治性放疗的适应证。
⑵ 放疗禁忌证
① 颅内良性肿瘤,手术彻底切除者,无需术后放疗(除外部分星形细胞瘤)。
② 颅内高压而缺乏有效减压措施者。
③ 根治性放疗后短期内复发者。
⒊ 化疗:多作为综合治疗手段之一发挥作用。仅对部分无法手术且放疗不敏感的中枢
神经系统肿瘤患者可试用单独化疗,包括口服、静脉注射、鞘内注射、经导管瘤体给药等方式,常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包括亚硝脲类,甲基苄肼,替莫唑胺等。
二、 星形细胞瘤及少突胶质细胞瘤
(一)诊断要点
⒈ 临床表现
除颅内高压及神经系统局部功能障碍外,癫痫常见,尤其是肿瘤位于脑组织表面者,颞叶多为精神运动性发作,中央区及顶叶为局灶性发作,额叶多呈大发作。
⒉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呈低密度影,低分级胶质瘤边缘较清晰,瘤周水肿范围小,强化不明显。高分级胶质瘤边缘不规则,瘤周水肿范围大,强化明显,瘤内常见出血、坏死及囊性变。
( 二)治疗原则
⒈ 高分级星形细胞瘤及少突胶质细胞瘤
⑴ 一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高分级星形细胞瘤(除外淋巴瘤),如无手术禁忌均应首先考虑予以最大限度肿瘤切除,术后72小时内影像学复查,对于大体肿瘤预期难以切除的患者,亦应争取立体定向或开颅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⑵ 因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病变范围广,手术多难以完整切除,故常规予以术后放疗。以术前MRI或CT所显示的肿瘤及水肿区外放3cm范围定义为CTV,颅内多发病灶者可考虑先予全脑放疗,肿瘤剂量40Gy~50Gy。然后缩野至肿瘤残存区(GTV)推量达60~64Gy左右,分割剂量1.8Gy~2Gy/次。
⑶ 不能耐受或手术禁忌的高分级胶质瘤患者可考虑单纯放疗,靶区范围及剂量同上,
追加剂量争取采用缩野技术或三维适形放疗。
⑷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及复发性间变星形细胞瘤,建议术后加用替莫唑胺,75mg/(m2?d)po d 1~42与术后放疗同步(DT60Gy),其后序贯150~200mg/(m2?d)po d 1~5,Q28d×6周期。
⑸ 化疗在高分级胶质瘤中的作用,尚有争议,多配合放疗进行,采用以BCNU为主的化疗方案,静脉或鞘内注射,常用联合化疗方案如PVC方案(CCNU、PCE、VCR),二线化疗药物包括CPT-11、DDP、CBP等,对部分难以耐受手术、放疗及复发进展患者,可考虑单用替莫唑胺或予以姑息化疗。
⒉ 低分级星形细胞瘤及少突胶质细胞瘤
⑴ 初治患者首选手术治疗,以最大安全限度切除肿瘤为原则。
⑵ 对于手术切除彻底患者,可考虑密切随诊,如手术切除不彻底或仅行肿瘤活检术,
以及患者年龄大于45岁且肿瘤呈侵袭性生长倾向者应予以术后放疗,CTV包括原发肿瘤及其外放2cm,尽量采用多野适形照射技术,减少正常脑组织受量,肿瘤剂量:DT54~56Gy,分割量1.8~2.0Gy/次。
⑶ 化疗一般仅用于复发患者。
⑷ 密切随诊患者,于初治后五年内至少每3~6个月复查一次影像学,一旦诊断复发,
应争取再次手术,术后补充放化疗。
⑸ 再程放疗指征:建议采用CRT或SRT技术。
① 既往未行放疗者。
② 既往曾行放疗,但无瘤生存期超过二年,或新出现病灶位于初程放疗靶区外,
或复发病灶体积较小,但形态规则。
③ 既往未行放疗且不能接受手术者,可考虑单独放化疗。
(三)随诊
术后放疗后患者应定期体检,复查颅脑MRI或CT,如条件允许建议第一年每2-6周复查一次,后续2-3年,每2-3月复查一次,早期复查意义除观察肿瘤转归外,尚可了解脑水肿情况,并据此调整脱水治疗,后期复查应注意鉴别晚期放疗反应与肿瘤复发,必要时行PET检查 。
三、 室管膜及脉络丛来源肿瘤
室管瘤来源于原始室管膜上皮细胞,2/3发生于幕下第四脑室,1/3发生在幕上。诊断时,约3~16%幕下肿瘤出现脑脊液种植性播散(幕上的仅为0.3%)。脉络丛乳头状瘤来源于脉络丛上皮细胞,好发于第四脑室,其次为侧脑室及第三脑室,位于侧脑室者以左侧多见。
(一)诊断要点
⒈ 临床表现:因肿瘤多发生于脑室系统,易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积水、颅内高压。
⒉ 影像学检查:室管膜瘤多呈实性病灶,常伴有囊性变,偶见高密度钙化,增强后呈非均匀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
脉络丛乳头状瘤影像学诊断要点为:① 肿瘤常悬浮于脑脊液中;② 脑室常明显扩大;③ 肿瘤强化幅度及钙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室管膜瘤。
(二)治疗原则
⒈ 手术为首选治疗手段,切除完整与否,直接影响预后,建议术后72小时内影像学复查,高分级室管膜瘤应考虑行脑脊液检查。
⒉ 低分级室管膜瘤(以幕上居多)
⑴肿瘤完整切除,且为MRI证实者可密切随诊或补充术后放疗,局部野照射,CTV包
括瘤床及外放2㎝,DT50~60Gy,分割量1.8~2.0Gy/次。
⑵ 肿瘤残留者常规予以术后放疗, CTV达50~60Gy后缩野,在充分考虑正常脑组织耐受量的前提下,争取GTV推量至60~64Gy以上,建议采用CRT或SRT技术。
⑶ MRI或脑脊液细胞学证实肿瘤播散者应行全脑脊髓放疗。
⒊ 高分级室管膜瘤(幕下居多),
常规予以术后放疗,MRI或脑脊液细胞学证实肿瘤播散者应行全脑脊髓放疗,
DT30~36Gy,分割量1.6~1.8Gy/次,瘤床(CTV)缩野推量至50~56Gy,如有肿瘤残留,GTV应争取达60~64Gy以上。
⒋ 脉络丛乳头状瘤可参考室管膜瘤治疗原则。
四、 松果体区肿瘤
为一组组织学来源各异的肿瘤,每一类型均呈现相对独立的病程和临床表现,约69%为胚生殖细胞来源(生殖细胞瘤占大多数,其次为畸胎瘤、绒毛膜上皮癌、内胚窦瘤等),约14%来源于松果体实质细胞(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母细胞瘤),约17%为胶质瘤等其他细胞源性肿瘤。
(一)诊断要点
⒈ 临床表现:颅内高压症状及体征,累及下丘脑及垂体者可出现内分泌紊乱,性早熟、尿崩症,累及小脑、脑干者可出现偏瘫,共济失调等表现。
⒉ 影像学检查:多呈实性病灶,质地均匀,圆形、类圆形常见,边界清楚,生殖细胞瘤
可有瘤体内钙化、囊变、出血、坏死等,增强后呈非均匀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易于发现沿脑脊液播散种植病灶。松果体细胞瘤囊变、出血、坏死少见。
⒊ 实验室检查:常规行血清和脑脊液中甲胎蛋白(AFP)和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
的检测,怀疑生殖细胞瘤者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二)治疗原则
⒈ 手术治疗:因肿瘤深在,手术切除困难,一般仅以姑息手术争取病理诊断,术后补充放疗。
⒉ 放射治疗
⑴ 生殖细胞瘤:
①术后病理诊断明确且无脑脊液播散证据者,如手术完整切除,应予全脑或局部野放
疗,局部野靶区为肿瘤外放1.5-2cm,肿瘤剂量30Gy左右,分割剂量1.8GY~2Gy/次,
未完整切除者,残留病灶推量至50GY~56Gy。
②不宜手术或拒绝手术患者,可先予肿瘤局部野照射,肿瘤剂量达20-24Gy左右后
复查颅脑MRI或CT,,如与放疗前比较提示肿瘤明显缩小,则生殖细胞瘤可能性大。后
续治疗应改用全脑乃至全脊髓照射,剂量30-36Gy。如肿瘤变化不明显,提示该肿瘤对
射线不敏感,应再次请神经外科会诊争取手术治疗,仍无条件手术者,建议采用CRT或
SRT技术肿瘤局部推量至54~60Gy。
⑵非生殖细胞瘤:
术后病理诊断明确且无脑脊液播散证据者,如手术完整切除,应予全脑或局部野放疗,范围同上,局部剂量达54-56Gy,未完整切除者,残留病灶推量至56-60Gy。
⑶全脑全脊髓放疗指征:脑脊液细胞学或MRI证实脑室、脊髓播散及颅内多发生殖细胞瘤。
⒊ 化学治疗:对生殖细胞瘤可配合手术,予以放化疗综合治疗,一般不宜单纯化疗。常用联合化疗方案为BEP方案。
五、 胚胎性肿瘤
为一组来源于原始神经细胞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约90%位于小脑,按惯例称为髓母细胞瘤。小脑以外区域同类肿瘤以特殊位置或分化命名,如松果体母细胞瘤、室管膜母细胞瘤等,若非特殊位置或分化者则通称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小脑以外的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预后较髓母细胞瘤为差。
(一) 诊断要点
⒈ 临床表现:恶性程度高,病程短、进展快,常出现颅内高压及小脑损害表现,
后者表现为肢体、眼肌共济失调等。
⒉ 影像学检查:圆形或类圆形实性占位,边缘较清楚,瘤内常见囊变、钙化、坏
死灶,多位于后颅窝,增强后中度强化。第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常见。
⒊ 实验室检查:应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二) 治疗原则
手术加术后放疗为其常规治疗手段,无论手术切除多少,均应补充术后放疗,先予全脑全脊髓照射,DT30~36Gy,分割量1.6~1.8Gy/次,后颅窝区缩野推量至50~56Gy,分割剂量:1.8~2.0Gy/次。术后残留或扩散至原发部位以外者可考虑补充化疗。
注意事项:
青年女性全脑全脊髓照射时,骶骨野应注意避开卵巢,以保护其功能。
三岁以下婴幼儿选择全脑全脊髓照射应尤其慎重。
胚胎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对放疗敏感,因此应争取及早术后放疗,如病人情
况不允许,可先行全脑或后颅窝照射,后程加用全脊髓放疗。
六 神经鞘膜瘤
听神经瘤的发生率占神经鞘膜瘤的93%左右,多发生于桥小脑角附近。其次为三叉神经鞘膜瘤。
(一) 诊断要点
⒈ 临床表现:桥小脑角综合症:头晕、单侧耳鸣或耳聋,小脑共济运动失调等。病程通常较长。体格检查强调听力及前庭功能试验。
⒉ 影像学检查:实性占位,边缘清楚,瘤旁一般无水肿,瘤内囊变、坏死常见,
中度强化,听神经瘤多位于桥小脑角附近,常引起内听道扩大及岩骨嵴骨质破坏。
(二) 治疗原则
手术为主,肿瘤完整切除者无需术后放疗。未行手术者或肿瘤残留者可选择放疗。局部野照射,肿瘤剂量:50~55Gy,常规分割,有条件者可考虑应用SRT或SRS技术。
七 脑膜瘤
脑膜瘤来源于蛛网膜细胞,90%为良性,10%为恶性,好发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颅底等。
(一) 诊断要点
⒈ 临床表现:生长慢、病程长,有头痛、癫痫、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及视神经乳头水肿,颅神经受损等体征。
⒉ 影像学检查:CT示肿瘤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均匀强化,局部颅骨可有增生
或缺损,MR呈均一强化、脑膜尾征、皮质扣压征等表现。
(二) 治疗原则
⒈ 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完整切除的良性脑膜瘤术后应密切随诊,一旦复发应争取再次手术,术后辅以放疗。发生于颅底、小脑桥脑角、海棉窦的脑膜瘤很难彻底切除,应予术后放疗。
⒉ 恶性脑膜瘤无论手术切除彻底与否,均常规行术后放疗。采用局部野照射,肿瘤
剂量50~56Gy,常规分割。残留病灶剂量应达60Gy以上。
⒊ 无手术机会的患者可考虑单纯放疗:良性脑膜瘤PTV于GTV外放1cm,恶性脑膜瘤PTV于GTV外放2-3cm,肿瘤剂量:60~70Gy,常规分割。应尽量争取采用多野或CRT,SRT照射。
八 垂体腺瘤
垂体瘤是发生在垂体前叶肿瘤,2/3有分泌激素功能,90%以上为良性垂体瘤,临床上常见类型包括:PRL腺瘤、GH腺瘤、ACTH腺瘤、TSH腺瘤及无功能腺瘤。
(一) 诊断要点
⒈ 临床表现: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内分泌紊乱症状如:闭经、溢乳、
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等。强调常规行进视力、视野、内分泌功能检查。
⒉ 影像学检查:MR或CT增强扫描可显示鞍区占位,蝶鞍扩大,雪人征等征象。
(二) 治疗原则
垂体瘤治疗目的①控制内分泌功能;②去除和破坏肿瘤;③恢复脑垂体正常功能。
⒈ 手术治疗:常用经颅或经蝶窦两种方法,体积较大的肿瘤宜选择经颅手术。
⒉ 放射治疗:肿瘤体积较大,尤其是侵袭性腺瘤,手术不宜彻底切除者应予术后放疗,多野照射,肿瘤剂量:成人50Gy左右、儿童40-46Gy左右,常规分割,单纯放疗仅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者。
⒊ 药物治疗:溴隐亭主要用于治疗PRL腺瘤,但停药后易复发,大PRL腺瘤可选用溴隐亭短程治疗,待瘤体缩小后择期手术。
⒋ 注意事项:
(1)鞍上侵犯伴明显视野改变者,不宜单纯放疗,应先考虑手术减压。
(2)垂体腺瘤伴激素水平增高者,单纯放疗后,激素水平下降缓慢,一般放疗后
1~3个月开始下降,6~12个月达高峰,但也有长达两年以上者。故不宜手术的PRL腺瘤,可先行药物治疗。
(3)年轻有生育要求患者,不宜以放疗作为首选治疗手段。
九 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约占鞍区肿瘤的30%,仅次于垂体瘤,以青少年及儿童多见。儿童颅咽管瘤多向鞍上生长,成人则多位于鞍后、鞍上及脚间向内生长。
(一)诊断要点
⒈ 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及体征,视力、视野障碍,下丘脑-垂体轴受损
症状及体征。
⒉ 影像学检查:CT或MRI示鞍内或鞍上伴有钙化斑形成的囊性病灶为本病特征性表现。边缘光滑,囊内密度均匀,增强后囊壁或实性部分强化,可压迫第三脑室引起脑积水。
(二)治疗原则
⒈ 手术治疗: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肿瘤完整切除患者无需术后放疗。
⒉ 放射治疗:手术切除不彻底者应予术后放疗,不宜手术者可单纯放疗,照射野
依据肿瘤累及范围而定,不宜过大,建议采用CRT技术,CTV包括术前影像学所示肿瘤及其外放约1.5cm。成人剂量:50~60Gy,儿童剂量:46~54 Gy,分割量:1.8~2Gy/次。
十 颅内脊索瘤
脊索瘤来源于脊索的残余组织。约50%发生于骶尾部,15%发生于椎体,35%左右发生于颅内,以蝶鞍部最常见,其次为斜坡,多呈低度恶性经过,远转发生率约25%,可至肺、肝、骨等部位。
(一)诊断要点
⒈ 临床表现:头部持续性钝痛为主要症状,依其部位不同可有颅神经麻痹、垂体
功能低下、视力障碍等表现。
⒉ 影像学检查:典型表现为鞍区骨质破坏或钙化,轻中度不均匀强化,无瘤旁水肿。
(二)治疗原则
颅内脊索瘤因其解剖部位关系复杂,手术常难以彻底切除,需予以术后放疗。不宜手术者可考虑单纯放疗,采用肿瘤局部野照射,建议采用CRT技术,肿瘤剂量:50~60Gy,分割剂量:1.8GY~2Gy/次。
复发性脊索瘤亦可予以放疗,但射野不宜过大,剂量不宜过高。
十一 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发病率低,占颅内肿瘤0.5-0.2%左右,病理类型以B细胞来源为主,其肿瘤细胞类似非霍奇金淋巴瘤,多为高度恶性。
(一)诊断要点
⒈ 临床表现:病程短,发展迅速,有头痛、冷漠、癫痫、视物模糊等症状。
⒉ 影像学检查:增强CT/MR可显示肿瘤范围、大小、数目,增强效应通常明显,均匀强化,瘤周水肿。多发生于脑组织表面或近中线部位。
⒊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蛋白增多,约20%细胞学阳性,但颅内高压者腰穿宜慎重。
(二)治疗原则
⒈外科:明确病理诊断,最好选择立体定向活检,不主张广泛切除。
⒉ 化疗:建议放疗前化疗,选用以MTX为主方案,MTX大剂量>1g/m2。
⒊ 放疗:全脑放疗剂量:40~50Gy,局部缩野加量至55Gy左右,分次量1.8 Gy/次,脊髓MR(+)或脑脊液细胞学阳性,应考虑行全脑全脊髓放疗。
十二 颅内转移瘤
恶性肿瘤约20—40%可发生脑转移,其常见原发肿瘤为:肺癌、乳腺癌、结肠癌、恶性黑色素癌,转移癌病理类型以腺癌最多见。
(一)诊断要点
⒈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高压症状及局部定位症状,头痛、癫痫、偏瘫、失语等常见,可有忧郁淡漠、性格改变等精神症状,其发生主要与颅内转移癌数量有关。
⒉ 影像学检查:建议行增强MR。MR/CT典型表现为小病灶、大水肿。大多数转
移癌强化明显,常发生于灰白质交界处,约2/3为多发。
⒊ 脑脊液检查:蛋白升高、糖降低,偶可检获癌细胞,血沉多增快,范围14-60mm/h。
⒋ 原发灶未明,临床不能确诊脑转移癌者可考虑行立体定向活检。
(二)治疗原则
⒈ 激素治疗:有脑水肿者,放疗开始前即用地塞米松,剂量为5~15mg/d。
⒉ 外科:单发病灶,位置表浅,一般情况良好者,可选择手术切除。
⒊ 全脑放疗:(1)预期生存期小于3个月者,(2)转移瘤数目3个以上,
全脑放疗剂量为30~40Gy/10~20F。
⒋ 立体向外科治疗:
(1)单个病灶<2cm,位置较深者,
(2)全脑放疗后复发者,建议SRT治疗,分割剂量不低于10Gy,总剂量45~50Gy,分4~5次,隔日一次。
(3)外科切除及SRS后全脑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但生存率无差别。
⒌ 化疗:一般不单用化疗,但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可考虑应用替莫唑胺治疗。
附表:
1、 WHO2000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组织学分级标准:
2、 WHO2000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ICD-O为肿瘤性疾病国际分类和医学分类术语的形态学编码,其中/0代表良性肿瘤;/1代表不能确
定具有潜在恶性、低度潜在恶性或交界性病变;/2代表原位癌;/3代表恶性肿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