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hke囊肿作为一种临床上的少见病,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特异性较差。对于年龄在35-60岁之间的患者,若出现鞍区占位所致的压迫症状如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垂体功能障碍等,ct表现为低密度,呈圆形或卵圆形,病变极少钙化,未增强;mri上以t1wi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多见,增强扫描不强化或部分病例可见“囊壁”不规则强化,多应考虑rathke囊肿。
参考文章: 鞍区Rathke囊肿的MRI诊断
作者:赵家博,桑雅荣 作者单位: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1
Rathke 囊肿为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起源于垂体Rathke 囊的良性上皮性囊肿,也称为黏液上皮样囊肿、垂体胶样囊肿等 。现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Rathke囊肿10例,着重分析MRI对Rathke 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及其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18岁~48岁,平均33岁,病程3个月~9 a。无症状2例;头晕,头痛3例;视功能障碍2例;垂体功能障碍伴多尿3例。
1.2 检查设备和方法
10例均行平扫+增强,采用三星公司的0.35T 磁共振成像系统。常规轴位及冠状位自旋回波(SE)序列T1WI :TR 520 ms、TE 15 ms ,轴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 T2WI:TR 4 000 ms、TE 143 ms。层厚8 mm ,间隔4 mm ,视野220 mm~240 mm ,矩阵256×224。同时采用静脉团注法, GD-DTPA 0.1 mmol/kg体重增强 T1WI扫描。
2 结果
2.1 病变单纯位于鞍内者5例,平均直径1.8 cm;单纯鞍上者2例,直径约1.5 cm;鞍内鞍上者3例,直径均>2.5 cm;MRI信号多种多样,一般无明显强化,少数囊壁强化。视交叉受压上抬4例;垂体柄移位4例;鞍底下陷2例;鞍背均未见异常改变。
2.2 病灶分布、形态及MRI 表现
病灶在鞍内或向鞍上发展,5例类圆形;4例长圆形;轻度分叶状1例。边界均较清,T1低信号、T2高信号5例(见图1);T1高信号、T2高信号4例(见图2,图3);T1高信号、T2低信号1例(见图4,图5)。视交叉受压上抬4例(见图1~图3);垂体柄移位4例(见图4,图5);鞍底下陷2例(见图6,图7);鞍背均未见异常改变(见图1~图9)。
3 讨论
3.1 源起、概念与临床表现
Rathke 囊肿起源于胚胎时垂体Rathke 囊的遗留。胚胎发育3周~4周时从原肠前端向外的突起,称Rathke 囊,是垂体前叶、中间部和结节部的原基,其向前的延伸是颅咽管。Rathke 囊的近端在胚胎发育第12 周时闭合,但在垂体远侧部和神经部之间,部分成人常残留并一直保留着一道裂隙,这就是Rathke 裂[1]。一般情况下无临床意义,但当裂隙内分泌物显著增加时可扩张形成囊肿,即Rathke裂囊肿(Rathke’s cleft cyst, RCC),简称Rathke 囊肿。这时产生的占位效应,就会压迫邻近的组织结构,在临床上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2]。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垂体功能障碍(男性:性欲降低、性功能减退;女性:泌乳、不育)、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双颞偏盲)。
3.2 组织学特征
3.2.1 囊肿壁
常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杯状上皮细胞并含有黏液分泌细胞,少数混有假复层鳞状上皮细胞,上皮下方为一层结缔组织。
3.2.2 囊内容物
多为白色黏液样或胶冻状,部分为草黄或清亮液体,伴出血者可为深棕色,另外可含有胆固醇和蛋白质的结晶及细胞碎屑等无定形物质[3]。
3.3 生长部位
大多数囊肿以垂体为中心;较小者完全位于鞍内或主体位于鞍内;较大者可穿过鞍隔向鞍上发展。
3.4 流行病学特点
常规尸检发现率为13%~22%,有症状的Rathke 囊肿仅占脑内原发肿瘤样病变的1%[4]。发病常在20岁~40岁,女性多见[5]。
3.5 Rathke囊肿MRI表现
许多文献对Rathke囊肿的MRI表现进行了报道[6-8],由于其MRI信号表现各异,现分为两类阐述。
3.5.1 长T1、长T2 信号特征的囊肿
一般信号较为均一,与脑脊液信号相近,典型的呈偏心性生长,增强扫描不强化,个别病例信号不均匀,可为囊内粘液样物质或胶样物质沉积所致,此时增强扫描不强化是其与其他肿瘤相鉴别的唯一依据。
3.5.2 短T1,T2 信号各异的囊肿
短T1 短T2信号:由于囊内粘蛋白含量的增多所致[9]。短T1、长T2 信号:与囊内出血、高胆固醇含量及囊壁的黏液细胞碎屑等成分有关。IR 序列对于其成分的区分有重要价值:IR 序列上呈低信号者可提示囊内胆固醇和黏液成分含量的增多,IR 序列上仍呈高信号者可提示囊内合并有出血[8] 。
3.5.3 增强扫描
大多不强化,少数囊壁强化,而中心不强化。
3.6 Rathke囊肿与其他鞍区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3.6.1 垂体微腺瘤
当Rathke囊肿较小并位于鞍内时,T1WI 上呈低信号者应与垂体微腺瘤区别,前者的边缘更光滑锐利,信号更低,如果小的囊肿在T1WI 上呈高信号, 则更提示为Rathke 囊肿;如果能发现囊内有定性诊断的重要特征之一:漂浮结节[10]或对定性有一定帮助的鞍底特征性沉淀物[11],则提示Rathke囊肿的可能性大;另外,Rathke囊肿较少出现垂体窝的扩大。
3.6.2 垂体腺瘤卒中与短T1 信号特征的Rathke 囊肿鉴别
肿瘤信号多不均匀,其内多无液平面出现;由于瘤体较大,常压迫周围组织,且多向上生长,以视交叉受压最常见;肿瘤向上生长穿破鞍隔进入鞍上池时,局部可形成窄颈,呈明显的葫芦形,为其特征;蝶鞍扩大常见, Rathke 囊肿则少见。
3.6.3 囊性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源于胚胎时期Rathke 囊的上皮残余,多见于儿童,肿瘤主体多在鞍上(Rathke囊肿主体在鞍内),常向更上方扩展,累及第3 脑室等;以囊性多见,囊壁通常厚薄不均,且囊内可为多房(Rathke囊肿为单房);囊内的主要成分不同、信号不均匀为其特征;肿瘤强化多不规整,典型者呈花环状强化,CT 检查最有意义,颅咽管瘤钙化常见(87%) ,而Rathke 囊肿则少见(13%)。
3.6.4 胶样囊肿
好发于三脑室前部,可伴有侧脑室及三脑室扩大,呈光滑的球形;囊肿信号均一,多为T1高、T2 低,少数T1 、T2 均高;增强扫描一般不强化。特殊的好发部位易与Rathke 氏囊肿鉴别。
3.6.5 蛛网膜囊肿与长T1 长T2信号特征的Rathke 囊肿鉴别
脑脊液样均匀的长T1 、长T2信号,而Rathke 囊液的T1 信号一般要比脑脊液的信号高。
总之,Rathke囊肿的MRI表现虽然为多样性,但是如果能仔细研究其特征性表现,重视MR增强扫描的运用,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