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侧颅骨骨膜下血肿,出生时骨膜下出血所致。1、 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系分娩时器械助产损伤颅骨与骨膜、或儿头在产道受挤压、或儿头1% ~ 2%。其中多见于分娩时器械助产后,多为不当或过高负压使用吸引器助产所致,其可能原因是新生儿颅骨骨膜与颅骨外板贴合相对疏松,当吸引器负压吸引胎头时,弹性较大的头皮软组织可随负压吸引而变形隆起,而弹性较小的颅骨骨膜与弹性更小的颅骨骨板在负压吸引时位移不同步,骨膜被牵起、与颅外板分离,骨膜血管损伤,骨膜与颅骨外板间局灶出血,形成颅骨骨膜下急性血肿。因颅骨骨膜终止于颅骨边缘, 故颅骨骨膜下血肿不跨越颅缝。
2 临床表现
临床上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常在生后数小时至数日内出现,多位于一侧或双侧顶部,偶见于额部、颞部或与母体骨盆机械性摩擦所诱发,发病率约占分娩总数的枕部。血肿在生后1 ~ 2天内迅速增大, 4 ~ 5天后达高峰, 以后逐渐缩小,血肿吸收缓慢,多经1 ~ 4个月自然吸收消散, 也可机化或骨化[2, 3]。临床上新生儿颅骨骨膜下急性血肿应与产瘤(胎头水肿)鉴别,前者边界清楚,不跨颅骨缝,压之不凹陷,吸收缓慢;后者局部压之凹陷,边界不清,可越过颅缝,且生后2 ~ 4天自然吸收消散。但当颅骨骨膜下急性血肿与产瘤并存时,血肿隐匿于产瘤之下,待产瘤吸收消散后方可显出血肿。
3 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病理演变与CT表现
因骨膜、颅板阻隔,颅骨骨膜下急性血肿的自然吸收消散十分缓慢,但大部分血肿可自然吸收、完全消散,部分较大血肿吸收消散不全,血肿渐行机化、假包膜形成,假包膜并同掀起的骨膜则逐渐钙化、进而骨化。因此,血肿的CT扫描表现随病程推移而变化。新生儿颅骨骨膜下急性血肿两周内较柔软、有弹性,头颅 CT扫描表现为头皮下镰状或丘样软组织密度影,贴服于颅外板,且不跨越颅缝;同头皮影密度相比,血肿密度稍高,血肿外缘与头皮可呈现清晰境界。 3周后血肿渐行机化纤变,逐渐变硬,血肿假包膜及被掀起的颅骨骨膜钙化,头颅CT表现呈弧条状、壳样高密度影。2个月后假包膜及骨膜钙化更明显,血肿逐渐机化, CT表现呈较厚的钙化包膜下网条状钙化影。4个月后血肿包膜完全钙化、并骨化,血肿包膜外层与原掀起之外骨膜粘合并骨化则形成“颅骨外板”,血肿吸收形成板障,原颅骨内外板则演变成“颅骨内颅骨“内、外板”均增厚,其内缘毛躁不整,且“外板”稍外凸,“板障”亦明显增宽。板”,致局部颅骨增厚、隆起外突, CT表现呈“凸镜”样或“夹层饼干”样之双层颅板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