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裂囊肿.
脉络膜裂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脉络襞突入侧脑室构成脉络丛时形成的,是脉络丛附着处。它介于丘脑与穹隆之间, 呈倒“c”形。分为体部, 位于侧脑室体部穹隆体与丘脑内上缘之间; 三角部, 位于侧脑室三角区穹隆脚与丘脑枕之间; 颞部, 位于侧脑室颞角、穹隆伞与丘脑下表面之间。内有参与组成侧脑室脉络丛的脉络膜前动脉及脉络膜后外动脉及其分支走行。在胎儿发育时期, 沿脉络膜裂形成原始脉络膜丛时如果发生问题, 就可能在脉络膜裂的任何一处形成脉络膜裂囊肿, 目前认为该囊肿属于神经上皮囊肿, 具有原始室管膜和(或) 脉络膜丛的特征, 其内衬有上皮组织, 可以同时具有或缺乏基底膜。脉络膜裂囊肿的成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神经外胚层及血管软膜的残留可能为该囊肿形成的原因。mri由于具有多方位、多参数扫描的优点,可进行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标准:根据sherman 等的研究报道,符合以下几点可做出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 (1) mr显示脉络膜裂处典型的囊肿性病变,内部信号均匀且与脑脊液信号一致,无壁结节及软组织肿块,无水肿,无增强; (2) 囊肿与临床表现无关;(3)复查时囊肿无变化。鉴别诊断:(1)侧脑室颞角:脉络膜裂囊肿位于侧脑室颞角和环池之间,如能在多平面扫描中同时观察到上述三个脑积液信号的结构,则有利于确立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另外矢状位扫描中,脉络膜裂囊肿呈特征性斜行走行,也有利于和侧脑室颞角鉴别。(2)脑软化灶:多可回顾到脑血管病的病史,临床上多有相应部位的神经症状;mri上常有同侧的侧脑室颞角和环池扩大,可伴其他部位的软化灶或缺血灶;矢状位扫描,病灶多不呈后上至前下的斜行走行。(3)血管周围腔隙:常见于患高血压的老年人;多分布于豆纹动脉分布区和大脑半球凸面;直径常小于5 mm ,常双侧对称分布;另外矢状位扫描多不呈后上至前下的斜行走行。(4)脑囊虫病:强化扫描可显示囊内头节,并常有其他部位病灶;随访观察,病灶有典型的脑囊虫病的演变过程,即囊虫坏死期和钙化期,而脑脉络膜裂囊肿随访多无变化。(5)表皮样囊肿: 多见于桥小脑角池; 信号常不均匀,t1wi 信号稍高,有时可呈脂肪样信号;生长方式为匍匐样或塑型状生长,形态多不规则,多不呈纺锤状。(6) 动脉瘤:多位于颅底动脉环或外侧裂池、纵裂池内;多可见其与大血管连通;由于瘤内血液流速不均,信号常不均匀,常见血栓。(7)皮样囊肿:t1wi为高信号且在脂肪抑制后呈低信号,有时囊壁可见不完整钙化环,在dwi上呈现高信号。总之,由于mr i具有多方位、多参数扫描的优点,可进行准确的定位、定性,再根据发病的特殊部位和囊性信号特点,脉络膜裂囊肿不难与颅内其他囊性病变鉴别,所以mri对于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