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199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理诊断] CT38817:异位胸腺瘤B2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2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病检:HE并免疫组化支持为异位胸腺瘤B2型,于肺脏层胸膜处见肿瘤组织与肺组织粘连。
【点击阅片】http://www.radida.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235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6-5 1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6-5 21:55 | 只看该作者
谢反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8-16 1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8-18 09:05 | 只看该作者
B2型胸腺瘤
开放分类:
【定 义】
B2型胸腺瘤是一种器官样型胸腺上皮肿瘤,由大多角形肿瘤细胞组成,细胞排列呈松散网状结构,核大、呈泡状,明显的大核仁,极其类似正常胸腺皮质占优势的上皮细胞。未成熟T淋巴细胞背景总是存在,数量常常超过肿瘤性上皮细胞。
【同义词】
皮质型胸腺瘤;淋巴细胞型胸腺瘤(废弃);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混合型胸腺瘤(废弃)。
【流行病学】
B2型胸腺瘤在所有胸腺瘤中占18%~42%。B2型胸腺瘤的发病率在不同研究机构间的差异反应了与重症肌无力(MG)显著关联性,而没有真正人口统计学意义。发病年龄范围13—79岁,平均年龄47~50岁之间,没有性别差异。
【发生部位】
B2型胸腺瘤多数位于前纵隔。异位的病例有记载,包括广泛累及胸膜的病例(“胸膜胸腺瘤”)。与所有类型胸腺瘤类似,可以出现头颈部、胸膜或肺的异位。
【临床特点】
最常见临床表现是得症肌无力的症状(30%~82%的病例)。大约20%的病例出现局部症状(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罕见并发症是上腔静脉综合征、纯红细胞发育不全,低丙种球蛋白血症(Good综合征)和其他自身免疫现象。
【大体检查】
大体上,B2型胸腺瘤包膜完整或界限不清,平均直径6.3cm。肿瘤可以侵犯纵隔脂肪或邻近器官。切面质软或坚实,表现为被白色纤维分隔而成的黄褐色结节。可发生囊性变、出血、和纤维化。
【肿瘤扩散和分期】
多数B2型胸腺瘤发生在前纵隔,为Masaoka I期(10%~48%)、 Ⅱ期(13%~53%)或Ⅲ期(19%~49%)刖叫留。转移性Ⅳ期B2型胸腺瘤少见(平均8.9%),远处转移(ⅣB期)罕见(最多3%)。
【组织病理学】
肿瘤通常呈纤细分隔的粗大小叶,有些类似正常胸腺皮质的小叶结构。肿瘤细胞大,多角形,核增大、染色质稀疏、明显中位核仁,类似正常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肿瘤性上皮细胞形成疏松网状结构,围绕血管周围间隙或沿着间隔呈栅栏状排列;大而融合成片的肿瘤细胞不是常见特征,但可以出现。如果出现这种病灶,就应该仔细检查,相信这种肿瘤细胞是B2型肿瘤细胞,而不是B3型肿瘤细胞。类似发育不全胸腺小体小灶性表皮样细胞,可以出现于多达25%的病例中,但是髓质岛消失或不明显,偶见典型的胸腺小体。肿瘤细胞数量常常不及非肿瘤性淋巴细胞多。17%~29%的B2型胸腺瘤病例可伴有B3型胸腺瘤区域。在淋巴细胞较少的区域,肿瘤细胞常常较小,核较不规则,核仁不明显,但细胞边界清楚。如果出现B3型胸腺瘤任何一种成分,那么就应当归为混合性B2/B3胸腺瘤。
血管周围间隙或纤维间隔中出现淋巴滤泡的病例,常伴有MC。自发的或通过自身免疫抑制剂治疗发生的退行性变,包括坏死、淋巴细胞减少,使得上皮网状结构发生塌陷,组织细胞和吞噬脂质的巨噬细胞浸润。在密集区或海绵样坏死后的区域常常可见肿瘤细胞体积明显减小。
〖免疫表型〗

在免疫表型上,肿瘤细胞CKl9+(100%)、CK5/6+(90%)、CK7+(80%),CIC20—、EMA—;AEl/3、Cam5.2和leu7(抗—CD57)抗体几乎总是阳性反应。B2型胸腺瘤上皮细胞不表达CD5、CD20和CD70354。上皮内淋巴细胞主要是未成熟的T细胞:CDla+、CD4+、CD8+、CD5+、CD99+、TdT+,伴随Ki-67高增殖指数(70%~90%)。髓质岛内淋巴细胞大部分是成熟T细胞:CD3+、CD5+、CDla—、CD99—、TdT—,增生不明显。
【鉴别诊断】
B1型胸腺瘤淋巴细胞也丰富,但上皮细胞不明显、较小,比B2型胸腺瘤数量少得多。另外,核和核仁较小,髓质岛比B2型胸腺瘤明显。B3型胸腺瘤与B2型胸腺瘤相反,淋巴细胞相对少。肿瘤上皮细胞形成融合成片和实性区,伴随小而显著的上皮内未成熟T细胞。肿瘤细胞通常比B2型胸腺细胞瘤略小,核膜不规则,核仁较小,有核沟,空泡状染色质少。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LBL)与n1型和B2型胸腺瘤一样,可以表现相同的免疫表型和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然而,在T-LBL中上皮的网状结构被破坏,淋巴母细胞侵袭常常超过上皮区,累及胸腺间隔或纵隔脂肪。CDK6过表达是T-LBL的鉴别特征。
【组织起源】
可能起源细胞是能够向皮质型上皮细胞分化的胸腺上皮细胞。
【预后和预测因素】
B2型胸腺瘤是一种中度恶性肿瘤,比B1型胸腺瘤恶性恶性潜能高,但比B3型胸腺瘤侵袭力弱。由于该肿瘤常常具有侵袭性,因此5%~15%的病例目前不能手术切除。即使完整手术切除,也有5%~9%的病例复发,转移率高达11%。复发多在术后1~7年,但带瘤生存期长(>10年)。最相关的预后因素是肿瘤分期和能否手术切除,而性别、年龄和MC对生存没有负面影响。已报道的10年生存率范围在50%~100%之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8-25 2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