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神经源性肿瘤起源
神经源性肿瘤可源于胸部的任何神经结构,但最常见于椎旁区,与交感神经链、传导支和肋间神经有关。根据其来源分为三组:(1)神经鞘源性肿瘤即良性的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以及相应的恶性肿瘤恶性神经鞘瘤,90%的神经鞘源性肿瘤为良性;(2)交感神经源性肿瘤即良性的节细胞神经瘤,恶性的神经母细胞瘤;(3)副神经节瘤,很少见,亦有良恶性之分。
ct表现
神经鞘瘤,又名良性雪旺氏瘤,大多数是孤立的,无恶性变,发病年龄30~50岁,临床上可有疼痛或神经系统症状,生长缓慢,有完整的包膜,呈圆形或结节状,有时还有出血和囊性变。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有明显增强,增强后密度不均,这是由于存在少细胞的b区,囊性退变,胶原和黄瘤区所致。
神经纤维瘤,可单发或多发,单发者属非遗传性,恶变率低,多发神经纤维瘤又称神经纤维瘤病,恶变率高达30%。神经纤维瘤多见于20~30岁患者,生长缓慢,无包膜,呈球形,极少发生变性、囊腔形成或出血,但切除后易复发。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增强不明显,增强前后密度均匀。有作者认为哑铃状肿瘤引起椎间孔扩大是神经纤维瘤的特征。
节细胞神经瘤,以青少年多见,肿块往往长而扁,呈条形或三角形,外有包膜,其内可杂有黄色变软区,半透明胶冻样灶和小囊腔等。除非很大可引起压迫症状外,常无症状。也可发生椎管内侵犯,但不如鞘源性肿瘤常见。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稍低密度肿块,呈轻度均匀强化与神经纤维瘤相似。
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腔内任何部位特别是椎旁区,单发圆形、椭圆形或梭形,稍低密度(与胸壁肌肉相比),边缘光滑清楚,平扫密度均匀的“囊性”肿块,高度提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增强扫描神经鞘瘤较具特征性,但来源于结缔组织神经鞘的神经源性肿瘤则表现各不相同。神经纤维瘤和节细胞神经瘤ct表现相似,但发病年龄常不同。
良性神经源性肿瘤需与其他疾病鉴别,在此主要讨论与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区别,以下表现提示恶性:(1)增强的、边缘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可推移或侵入邻近软组织或骨等;(2)低密度坏死区常见;(3)胸腔积液,胸膜结节或肺内转移结节。另外,发生于婴儿和儿童的神经源性肿瘤大多数为恶性;恶性肿瘤常产生症状,良性肿瘤常无症状,虽然有症状不等于恶性肿瘤,但无症状对良性肿瘤有诊断意义。值得注意的是钙化和肋骨或椎体的吸收对区别良恶性无帮助,但融骨性破坏一律见于恶性。
[本贴已被 sxlcbc 于 2009-5-12 10:07:57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