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6918|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ZT0226:椎间盘的解剖和生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center]椎间盘的解剖和生理[/center]

椎间盘主要由外部纤维环和中心髓核构成,髓核主要由胶质基质组成,纤维环主要由纤维软骨束构成内环部分,10岁以前含水量分别达到85%和75%,10岁以后髓核自其腹背侧缘开始纤维化并逐渐向中心发展,30岁以后含水量进一步下降。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腰椎间盘退变是ldh的基本发病机制。腰椎间盘是人体中退变最早的器官之一,其退变大约开始于20岁,是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不可逆的自然过程。退变的椎间盘由于髓核蛋白多糖降解,聚合水减少,其抵抗压力的能力降低;纤维环胶原成分改变使其抵抗张力的能力减弱。二者共同作用使椎间盘降低或丧失吸收负荷、分散应力的力学功能。
在生化组成退变的基础上,生物力学功能降低或丧失导致纤维环发生诸如出现裂隙、断裂甚至破裂等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髓核突出,压迫刺激脊髓、神经根,产生腰腿痛症状和体征。

由于这一病理变化导致椎间盘弹性和抗压力的能力下降。轻度、反复的挤压损伤使纤维环出现不同程度的撕裂,形成薄弱处,最终髓核从薄弱处突出。

男性较女性好发,发病年龄多为中老年人,可能与男性多从事体力劳动(特别是矿山井下工作)和椎间盘退行性变有关;好发于l 4/5 和l 5 /s 1 椎间盘,这可能与l 4/5 和l 5 /s 1 负重有关。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类型

ldh分为退变型、膨出型、突出型(后纵韧带下)、脱出型(后纵韧带后)及游离型。

退变型(degeneration): 多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核磁扫描可见盘内含水量减少,ct可见变形或钙化。退变型是早期改变,一般不会与突出型相混。

膨出型(bulging): 膨出为生理退变,纤维环松弛但完整,髓核皱缩,表现为纤维环均匀超出椎体终板边缘。一般无临床症状,有时可因椎间隙狭窄、椎节不稳、关节突继发性改变,出现反复腰痛,很少出现根性症状。如同时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则表现为椎管狭窄症,应行椎管减压。

椎间盘膨出是指椎间盘退变高度降低,外周纤维环匀称超出椎体终板边缘的正常生理限度,在mri矢状面上椎间盘向后膨隆高起,ct及mri横断面上显示较椎体周边超出1.6~2.3mm。

理论上椎间盘膨出是生理退变过程,如无其他病理因素,膨出可不产生症状。资料显示,在人群中经ct检查无症状的椎间盘突出高达30%,有症状的大约有2%,需要手术者大约占有症状者中的10%~20%。ldh患者大多数可以经非手术治疗而恢复。

突出型(protrusion): 髓核经纤维环裂隙向椎管内突出,后纵韧带未破裂,影像学表现为椎间盘局限性向椎管内突出,可无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典型神经根性症状、体征。此型通过牵引、卧床等保守方法可缓解,但由于纤维环裂隙愈合能力较差,复发率较高。必要时需微创介入治疗。

脱出型(extrusion): 纤维环、后纵韧带完全破裂,髓核突入椎管内,多有明显症状体征,脱出多难自愈,保守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大多需要微创介入或手术治疗。

游离型(seqestration): 脱出髓核与相应椎间盘不连接,可游离到椎管内病变的上或下节段、椎间孔等,其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神经根症状或椎管狭窄症状,少数可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此型常需手术治疗。
椎间盘源性痛(discogenic pain)

因椎间盘退变导致下腰痛,根据其发生机制大体可分为椎间盘源性(discogenic etiology)和脊髓或神经根源性(myogenic or neurogenic etiology)两类,区分点在于疼痛局限在腰部还是涉及到下肢放射痛,后者表示神经根受损,多为椎间盘突出、脱出所致。

椎间盘源性痛是指纤维环退变形成内裂症,但表层没有破裂,没有神经根受损体征,以腰骶部疼痛为主。诊断取决于mri示椎间盘有退变表现,t2加权像显示椎间盘后方有高信号区,提示纤维环后方有裂隙,因裂隙处含有椎间盘的液体及局部炎症反应,静脉注入碘造影剂可见相应部位信号增强。椎间盘造影可诱发相应的疼痛,并可见椎间盘裂隙延伸到了纤维环的外1/3层,通常是与髓核相连的边缘性撕裂。同时,其他相邻的椎间盘无退变,造影无类似疼痛,方可诊断为椎间盘源性痛。

确诊椎间盘源性痛后主要应用非手术疗法,近年多采用微创介入椎间盘内热疗法,如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射频椎间盘内电热凝术(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idet)或椎间盘内电热纤维环成形术(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annuloplasty, ideta)等。ideta的穿刺导管可环形弯曲,沿纤维环组织到达后部纤维环破裂处,并逐渐加温,使胶原纤维收缩、变性、聚合,并破坏局部神经末梢。此法近来发展迅速,但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附图:脊神经出椎间孔走行图

颈神经是从上一椎间孔发出的,如c3神经是从c2/3椎间孔发出的,胸、腰神经是从下一椎间孔发出的,如l4神经是从l4/5椎间孔发出的。


[本贴已被 翁志蓬 于 2008-6-19 1:10:24 修改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椎间盘的解剖和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椎间盘的解剖和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椎间盘的解剖和生理

椎间盘突出压迫的是哪根神经呢?

如l4/5椎间盘突出压迫的是从l4/5椎间孔发出的l4神经吗?不是,因l4神经已经从椎间孔出去了,所以压迫的是l5神经。

一、腰3/4椎间盘脱出症(腰4神经根损害)
[肌力试验]
1.腰前肌受累.故足背伸、内翻力量减弱成完全丧失,
2.趾伸肌及腓骨肌不受累,故伸趾及足外翻活动无障碍。
[反射试验]
1.股四头肌主要出腰4神经根支配,因其受累,故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小腿三头肌不受累,故跟腿反射存在。
[感觉试验]
小腿及足的内侧皮肤感觉障碍

二、腰4/5椎间盘脱出症(腰5神经根损害)
[肌力试验]
1.趾伸肌受累,故伸趾运动无力或完全障碍;
2.胫前肌、腓骨肌不受累,故足背伸、内翻及外翻活动无障碍。
[反射试验]
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均不受累,故膝腱及跟腱反射均存在。
[感觉试验]
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障碍。

三、腰5骶1椎间盘脱出症(骶l神经根损害)
[肌力试验]
1.腓骨长、短肌受累,故足外翻力量减弱或完全丧失;
2.胫前肌、趾伸肌不受累,故足背伸、内翻及趾背伸无障碍。
[反射试验]
1.小腿三头肌受累,放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股四头肌不受累,故膝腱反射存在。
[感觉试验]
足外侧皮肤感觉障碍。
【临床表现】

(一)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1.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2.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二)脊柱侧弯畸形: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左: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前方,脊柱向患侧弯,如向健侧的弯则疼痛加剧

右: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外前方,脊柱向健侧弯,如向患侧的弯则疼痛加剧

(三)脊柱活动受限 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四)腰部压痛伴放射痛 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五)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六)神经系统检查 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腰5骶1间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

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瘫痪。
ct表现:

①正常腰椎间盘后缘不超过椎体骨性终板的后缘,且中部略有凹陷呈肾形。椎间盘脱出表现为局部突出于椎体后缘的弧形软组织影,通常与椎间盘相连,且密度多一致,并可见硬脊膜外游离髓核。髓核在椎间盘平面上方或下方,其密度低于椎骨但高于硬脊膜及椎旁软组织,突出的椎间盘可钙化。
②硬脊膜外脂肪受压、移位,甚至消失,硬脊膜下腔前缘或侧方受压变形。
③向侧后方突出的椎间盘,可使侧隐窝前、后径缩短,压迫相应的脊神经根使其向后移位;脊神经根亦可因水肿而增粗。椎管碘水造影后ct扫描有助于显示脊神经根鞘和硬脊膜腔的变化。
④椎体后部骨质硬化及有时可见椎间相邻椎体上、下缘可见许使氏(schmorl)结节。

椎间盘膨出ct表现:
①轻度膨出时表现为椎间盘后缘正常肾形凹陷消失,圆隆饱满。
②重度时弥漫膨出的间盘边缘明显向四周均匀一致增宽,超出上下椎体边缘,但椎间盘仍然对称,没有局部突出,外形保持椭圆形,可伴真空变性。严重时可造成硬膜囊受压狭窄,马尾神经受压。
ct椎间盘突出分型

以椎间盘疝出物突出的方向分为四型,即中央型、外侧型、远外侧型和侧前型,前两种为椎管内型,后两种为椎管外型。

中央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6-18 21:10 | 只看该作者
讲的非常好,很详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6-20 05:39 | 只看该作者
讲的很详细,很好!

提点小意见:

1、椎间盘突出示意图中的第三幅图更确切的说好像应该叫:椎间孔型,远外侧型突出物应更靠外。椎间孔型因正好压在神经节上,临床症状也最为严重,是真正需要临床介入治疗的。

2、椎间盘突出机制上,除了反复挤压损伤外,旋转的作用也应强调。仅挤压一般不造成纤维环的撕裂,只有挤压与旋转两种力量同时作用时,才是纤维环破裂的真正原因。

瑕不掩玉,个人一点体会,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6-20 0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20 0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zt0226:椎间盘的解剖和生理

以下是引用有风的日子在2008-6-19 21:39:00的发言:[br]讲的很详细,很好![br][br]提点小意见:[br][br]1、椎间盘突出示意图中的第三幅图更确切的说好像应该叫:椎间孔型,远外侧型突出物应更靠外。椎间孔型因正好压在神经节上,临床症状也最为严重,是真正需要临床介入治疗的。[br][br]2、椎间盘突出机制上,除了反复挤压损伤外,旋转的作用也应强调。仅挤压一般不造成纤维环的撕裂,只有挤压与旋转两种力量同时作用时,才是纤维环破裂的真正原因。[br][br]瑕不掩玉,个人一点体会,仅供参考。

  
谢谢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6-20 17:5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6-21 05:40 | 只看该作者
讲的非常好,很详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