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4591|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T0960:50岁,男性,颈部肿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5-1-26 11:55:08 修改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1-26 16:05 | 只看该作者
颈深部淋巴结转移可能大,原发灶恶性程度高,血供丰富,建议查甲状腺,鼻咽部。顺带查一下ot试验,全胸片排除结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1-26 16:58 | 只看该作者
神经鞘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1-26 18:55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是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1-26 1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1-26 19:44 | 只看该作者
wqs_120战友:不要吝啬,多发几个层面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1-26 20:08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幅图为病变较大层面,应该向上还有延续,

不规则肿块强化明显,与颈静脉分界不清,

局部静脉内强化不明显,考虑纤维血管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1-26 20:43 | 只看该作者
神经源性肿瘤的可能性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1-26 21:11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供大家分享:本是幻灯制作处理,可不支持上传(好像《医学影像之门》上有原文)
颈外侧部病变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许达生 余深平

颈外侧部的ct解剖简介
颈部ct分为位于中央区的器官部(包括咽、喉、气管、食管、甲状腺和甲状旁腺)、颈后部(包括颈椎、颈髓和周围的肌肉)和双侧颈外侧部4个部分。
颈外侧部主要由各侧的颈动脉鞘及其周围的筋膜间隙所组成。颈动脉鞘由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组成。
颈外侧部病变,主要来自颈动脉鞘内的各组织,有的则来自颈动脉鞘周围。
解剖上颈动脉鞘及其周围,被颈深筋膜分成多个筋膜间隙,即颈动脉间隙、咽后间隙、颈后间隙、咽旁间隙等。上述间隙除颈动脉间隙内主要包含颈动脉鞘的内容物外,其余各间隙内主要包含脂肪组织。
因此,ct上正常颈外侧部的颈动脉鞘周围,只见脂肪组织及小的血管影等,而不能显示上述各筋膜间隙的解剖分界。 2
 ct的检查方法
颈部ct扫描除平扫外,均应行常规增强扫描,只作平扫易引起漏诊或误诊。
颈部ct平扫和常规增强扫描,应包括整个颈部的范围。扫描上界一般在舌骨上2cm处,下界在颈下部的颈根部(相当于胸锁乳突肌附着处。层厚5~10mm连续扫描,以减少漏层。
常规增强扫描时经肘静脉快速手推注入对比剂80~100ml后,立即进行全颈范围扫描。
螺旋ct扫描时对比剂80~100ml,注射速率2ml/s,注射开始后60秒进行全颈范围扫描。
3 颈外侧部主要病变的ct诊断

3.1 颈淋巴管瘤(lymphangioma)
颈淋巴管瘤多见于小儿(由于淋巴系统的发育在2岁以前最为迅速,约60%的淋巴管瘤在出生时既已存在,80%-90%在2岁以前被检出),属先天性脉管畸形。病理上主要是淋巴管扩张、增生和结构紊乱。除颈部软性包块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三种病理亚型:
囊性水瘤(capillary hygroma)
毛细管型淋巴管瘤(capillary lymphangioma侵袭型
海绵状淋巴管瘤(cavernous lymphangioma侵袭型
囊性水瘤好发于颈部后三角区。ct上为囊性病变,多囊或单囊,以多囊多见,囊内可有分隔,可广泛波及颈深部至皮下,水样密度,密度均匀,囊内无强化,囊壁可轻度强化。3%-10%的病变可延伸至纵膈。
在多个连续的扫描层面上观察,囊性包块呈上、下连贯或斜行的管形或囊形。囊内易有出血使平扫囊肿密度增高,或出现囊内“液-液平面”征或见可随体位移动的血凝团块。本病应与腮裂囊肿鉴别。

3.2 腮裂囊肿(branchial cleft cyst)  
由胚胎发育中未完全退化的腮裂组织发育而成,以第2腮裂形成多见,单发较多,也可多发。本病多见于儿童或少年。
病理上囊壁为结缔组织,内层衬以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囊内有乳状或混浊液体。患者多以一侧性无痛性软性包块就诊。
ct上在口咽部扁桃体周围,相当于胸锁乳突肌上、中1/3交界处内侧或前缘,出现单个囊性病变,圆形,水样均匀密度,边缘清楚。增强后囊壁轻度强化,囊内无强化。如有感染,囊壁增厚,边缘不光滑,增强较明显,囊内容物ct值也较未感染者增高。
本病与淋巴管瘤的主要区别是单个多见,少有出血, 而淋巴管瘤则常见于幼儿,病变在颈部的外围多个,可有囊内出血及“液-液平面”征。

3.3 颈淋巴结结核
颈淋巴结结核既可发生于颈外侧部的颈深淋巴结,也可发生于颈浅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常多个发生,以一侧多见。就诊时的颈部淋巴结结核,病理上多已有干酪性变。多以颈部结节就诊,无痛,可移动。
ct平扫见颈部胸锁乳突肌后方或前方,有多个软组织密度的结节状病变,边缘清楚且密度比中央高。
增强后多数结节呈边缘性环形强化,中央部不强化,且可见数个环形强化灶融合在一起,最大的病灶一般不大于2cm。上述结节边缘性环形强化,中央不强化的征象,常提示干酪性结核的存在,有一定的特征性。这是由于临床上颈淋巴结结核患者就诊时,病灶多已发生干酪样变所致。

3.4 颈淋巴结转移瘤
颈淋巴结转移性肿瘤多发生于颈外侧部和锁骨上区。原发肿瘤来自鼻咽、甲状腺、喉、肺、乳房等。
临床上颈外侧部出现肿大淋巴结,其特点是质硬、多发、结节较固定、无痛。
ct上见颈动脉鞘区及其周围多个大小不等的软组织密度结节,有些结节融合成肿块,最大的结节常大于3cm。
增强扫描病灶有轻度强化,密度可均匀或略不均匀。有的患者病灶边缘可出现环形强化,其中环形强化的中央部可以是坏死,也可以是实质性肿瘤。若出现有坏死的结节与无坏死的结节共存,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颈淋巴结转移瘤可侵犯颈内静脉、甲状腺等。

3.6 颈部脓肿
颈部脓肿多为一侧,单个多见,也可多个。起病较急,病变处充血、肿胀、压痛,外周白细胞升高。
ct平扫见一侧颈外侧部软组织肿物,大小常达4~5cm,密度均匀,边界不清或清楚。增强后见肿物呈边缘性环形强化,中央部不强化。环形强化代表脓腔壁,常较厚,厚度可达5mm。脓肿周围的脂肪间隙模糊,肌肉肿胀,甚至皮下脂肪也可有炎症表现。ct上脓肿周围的这些炎症表现,常提示本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1-27 01:26 | 只看该作者
该文章我拜读过,写的非常好,很有帮助,我同意吕军浩医生的诊断,首先考虑转移,其次排除结核可能。
[em4][emb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