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曾骐 冯力民 任甄华 周春菊
【摘要】 目的 总结小儿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4例术前均摄胸部x线平片、ct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病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男13例,女11 例,平均年龄4.75 岁,主要症状是呼吸道感染及呼吸困难,病史1 d 至8年。结果 影像学术前确诊率79.17 %。24 例行开胸术,证实病变均为单侧,侵犯1 个肺叶22 例, 其中左叶15 例、右叶7 例;侵犯2 个以上肺叶者2 例。14 例与支气管无交通,1例合并胸主动脉的异常血供,1 例合并巨大实性肿物。20 例行肺叶切除、3 例行肺段切除、1例因胸膜肺母细胞瘤行全肺切除。全组无术后并发症。按stocker 分型: i 型13 例,ii型9 例, iii 型2例。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的主要方法。对有症状者,手术切除病变侵犯的肺组织是治疗该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囊腺瘤样畸形,肺,先天性 诊断 肺切除术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ccam) 是一种并不少见的肺发育异常,约占先天性肺疾病的25 %〔1 ,2〕, 但国内相关报道甚少〔3 ,4〕, 现将我院1995 至200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 例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本组24 例中男13 例,女11 例; 年龄6 d~13 岁,平均4 岁9 个月。病程1 d~8 年。22 例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2例有呼吸困难。所有病儿术前均摄x线胸片并行ct 扫描检查。24例均行开胸术切除病变组织。术后标本及病理进行分析,按stocker 等〔1〕分型: i 型13例, ii 型9 例, iii 型2 例。全组无术后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2~84个月,均生存,无复发。
结 果胸部x线平片及ct 表现: i 型13 例中9 例表现为直径约3.0~18.0 cm 气腔,大者几乎占据整个肺野,内可有(无) 分隔,周围聚集数目不等的小囊腔;4例表现为毗邻的数个类圆形薄壁囊腔,直径大于3.0 cm ,囊内可有(无) 液平面,其中1例合并胸膜肺母细胞瘤病儿表现为巨大实性肿物上数个类圆形气腔。ii 型9例表现为多发蜂窝样小囊腔,直径约0.5~3.0 cm。iii 型2 例胸部x 线平片与i型相似, 但ct 显示明确的絮状占位。所有病变区透明度增加,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其中16例可见心脏移位及纵隔肺疝,13 例囊腔邻近有肺不张。24 例开胸术中见所有病变肺叶或肺段体积膨胀。病变均为单侧,侵犯1 个肺叶22 例,其中左叶15 例(上叶6 例、下叶9 例) ,右叶7 例(上叶4 例、中叶1 例、下叶2 例) ;侵犯2 个以上肺叶的2 例,均为右上、中叶。14 例与支气管无交通,2 例与胸膜粘连紧密不易分离,1 例见直径0.4 cm 起自胸主动脉的异常血供,1 例合并巨大实性肿物。20 例行肺叶切除,3 例行肺段切除,1 例合并胸膜肺母细胞瘤者行全肺切除。切除标本呈粉红色,病变呈气囊状或橡皮样包块;切面呈大小不等的囊腔或蜂窝样结构。镜下囊腔为异常增生的毛细支气管或肺泡样结构,部分增生呈乳头状隆起,囊壁内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及纤毛柱状或立方上皮,囊周可见平滑肌及弹力纤维环绕,囊壁内均未见软骨成分及腺体。14例行免疫组化检查,actin 平滑肌( + ) ,弹力纤维( + ) 。县市级医院首诊诊断正确仅2 例(8.33 %) ,误诊为肺炎8 例、肺囊肿4 例、气胸4例、肺气肿2 例、支气管扩张2 例、肺大皮包、脓胸各1 例。我院首诊确诊13 例(54.17%) ;术前19 例确诊(79.17 %) ,其他诊断为肺囊肿3 例、支气管扩张1 例、胸膜肺母细胞瘤1 例。
讨 论一、发病机制及分型ccam是以细支气管过度生长为特征的一种肺发育异常,其特征与错构瘤相似,但没有软骨组织,病变似一个大橡皮样包块或大囊腔。最早发生在胚胎第5~10 周,通常与正常支气管无交通,大多经侧支通气,由肺循环供血,其病因尚无统一认识〔5 ,6〕。stocker 等〔1〕将ccam按病理和临床特点分为3 型:i 型占65 %,含单个或数个大囊肿(囊径3~10 cm),内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囊壁含薄层平滑肌和少量弹性纤维,25 %上皮内含粘液细胞;囊内含气或液。ii 型占25 % ,由多个小囊组成(囊径0.5~3.0cm),内覆纤毛柱状或立方上皮,及少量平滑肌、弹力纤维,不含粘液细胞;囊内含气,常伴发其他畸形。iii 型占10 % ,由大块实性成分组成,其内为肉眼难辨的毛细支气管样小囊(囊径< 0.5 cm)和不规则的细支气管样结构,壁内衬立方或柱状上皮。依据此标准,本组24 例中各型发生率与其一致。
二、诊断
新生儿及1 岁以下儿童多见,多因呼吸困难来诊;较大年龄者多以反复感染就诊〔1 ,7〕; iii 型病儿常在新生儿期死亡。本组病儿年龄偏大,小于1 岁者仅5 例(20.83 %),其中2例新生儿因呼吸困难在部、市级医院可疑气胸,胸穿后造成致命的气胸,急转我院手术,其余均因呼吸道感染入院。县市级医院首诊误诊率91.67 % ,我院为45.83 %。皆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误诊,易导致ccam的新生儿及小婴儿死亡.ccam是一种胎儿期超声较易明确诊断的肺部疾病,孕20 周时b超即可诊断,通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