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水岭性脑梗死:指两条主要脑动脉供血交界区发生的梗死。发生率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左右。
病因:(1)血液动力学障碍:低血压,如心肌梗死、心率失常、体位性低血压、导致血液动力学障碍。(2)血管调节功能失常:如糖尿病并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长期低血压。(3)高血压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过分降压治疗。(4)心脏病附壁血栓脱落沿血管进入脑皮质支和深穿支。
临床表现和分型:
皮质下型又称前分水岭梗死:大脑中动脉皮质与深穿支的交界区梗死,主要症状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优势半球者表现为不完全性失语。
皮质前型又称后上分水岭型:大脑前、中动脉交界区梗死,主要症状为面部以外的偏瘫,下肢感觉异常。
皮质后型又称后下分水岭梗死:大脑前、中、后动脉交界区梗死,表现为偏盲症状。
小脑型又称幕下分水岭梗死:小脑上、前动脉交界区梗死,表现为共济失调症状。
ct表现:同上述的脑梗死表现,可以是对称性,亦可以表现为出血性脑梗死。特殊部位表现如下:
皮质下型:额、顶叶皮质下低密度带、边缘清楚。
皮质前型:额、顶叶交界区三角形低密度区。
皮质后型:额、顶、枕三角区低密度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