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2134|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脑部] PED1052:M,8Y。头部外伤1小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2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患儿 男,8岁。头部外伤1小时,无恶心、呕吐。pe: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稳定,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临床诊断:ⅰ级脑外伤。

颅脑ct轴位平扫(层厚、层距均为10mm),图像如下: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8-10-6 19:15:47 修改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10-6 23:15 | 只看该作者
中间帆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0-6 23:20 | 只看该作者
未见异常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0-6 2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10-6 2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m,8y。头部外伤1小时。

以下是引用xcc106在2008-10-6 15:15:00的发言:[br]中间帆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10-7 00:19 | 只看该作者
中间帆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10-7 01:09 | 只看该作者
中间帆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10-7 01:33 | 只看该作者
\"中间帆腔\" 是蛛网膜下腔的一部分,位于第三脑室上方,胼胝体下方,腔内有大脑内静脉和后内脉络膜动脉。是环池和四叠体池向上向前的延伸。在冠状位mr图像上,大脑内静脉位于中间帆腔内。如果是第5脑室,则大脑内静脉位于第5脑室之下。中间帆腔一般呈尖端向前的三角形或梯形,可以较大,但不引起症状,也无肿块占位效应。没有临床意义。但在很少情况下,中间帆腔内可以形成蛛网膜囊肿,产生占位效应和相应的临床表现。
    第5脑室:也叫透明隔间腔 这是在两叶透明隔之间的充满脑脊液的腔隙,一般多与一侧或双侧脑室相通。多出现在婴幼儿的ct或mri图像上。随年龄增加透明隔间腔逐渐闭合。据统计,到2岁时,只有2%的幼儿显示透明隔间腔。透明隔间腔可以比较扩大,压迫两侧脑室分离外移,但侧脑室前角仍保持正常大小,脑室不扩张,这是正常变异。只有在很少情况下,透明隔间腔与脑室不通,形成囊肿,阻塞室间孔,继发侧脑室扩张。属于病理情况,需要治疗。也有人把透明隔间腔称为第5脑室,但与脑室不同之处在于透明隔间腔内没有室管膜结构。
  第6脑室 出现机会较透明隔间腔少。一般情况下,与透明隔间腔并存,可以看作是透明隔间腔向室间孔后方的延伸,而很少作为单独的畸形存在。在横断面图像上呈烧瓶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10-7 0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10-7 0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m,8y。头部外伤1小时。

以下是引用smjin在2008-10-6 17:33:00的发言:[br]\"中间帆腔\" 是蛛网膜下腔的一部分,位于第三脑室上方,胼胝体下方,腔内有大脑内静脉和后内脉络膜动脉。是环池和四叠体池向上向前的延伸。在冠状位mr图像上,大脑内静脉位于中间帆腔内。如果是第5脑室,则大脑内静脉位于第5脑室之下。中间帆腔一般呈尖端向前的三角形或梯形,可以较大,但不引起症状,也无肿块占位效应。没有临床意义。但在很少情况下,中间帆腔内可以形成蛛网膜囊肿,产生占位效应和相应的临床表现。[br]    第5脑室:也叫透明隔间腔 这是在两叶透明隔之间的充满脑脊液的腔隙,一般多与一侧或双侧脑室相通。多出现在婴幼儿的ct或mri图像上。随年龄增加透明隔间腔逐渐闭合。据统计,到2岁时,只有2%的幼儿显示透明隔间腔。透明隔间腔可以比较扩大,压迫两侧脑室分离外移,但侧脑室前角仍保持正常大小,脑室不扩张,这是正常变异。只有在很少情况下,透明隔间腔与脑室不通,形成囊肿,阻塞室间孔,继发侧脑室扩张。属于病理情况,需要治疗。也有人把透明隔间腔称为第5脑室,但与脑室不同之处在于透明隔间腔内没有室管膜结构。 [br]  第6脑室 出现机会较透明隔间腔少。一般情况下,与透明隔间腔并存,可以看作是透明隔间腔向室间孔后方的延伸,而很少作为单独的畸形存在。在横断面图像上呈烧瓶形。 [br][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