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322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介入放射学的概念、范畴和发展历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6-5 1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  :d  :d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o radiongy)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涉及人体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经、泌尿、骨骼等几乎所有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采取经皮穿刺插管,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采集病理学、生理学、细胞学、生化学检查资料,进行药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扩张形成及体腔引流等"非外科手术"方法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其特点是简便、安全、有效、微创和并发症少。许多介入方法成为了主要的治疗方法,甚至取代或淘汰了原来的外科手术。介入放射学是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相结合的产物。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与普及,不仅引起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和众多患者的欢迎,而且极大地刺激着电子、物理、化学、激光、计算机、生物医学等众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不断研制出更多的器械,以满足介入放射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使介入放射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介入放射学的范围

有学者把介入放射学的历史追溯到古埃及人用芦苇管导尿,把胃双重造影、膝关节造影及一些简单的穿刺技术也包容在介入放时学的范畴,但多数学者以为介入放射学是以医学影象学引导下的导管诊断和治疗技术为特征的,并将其分为血管性介入放射技术和非血管性介入放射技术两大类:

(1) 血管性介入放射学
血管疾病方面: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心脏瓣膜成形、血管支架、房问隔切开、溶栓治疗、非血栓性缺血、控制出血(急慢性创伤、产后、炎症、静脉曲张等)、动脉导管未闭栓塞、血管畸形以及动静脉瘘与血管瘤栓塞治疗、下腔静脉过滤器、tipss、血管再建、各种血管造影诊断、静脉取血诊断等等。
肿瘤性疾病方面:包括肿瘤的供血栓塞与药物灌注、动脉内照射、放射性损伤的预防、化疗、术前栓塞肿瘤血管、血管作用性药物及酒精等灌注。
其它方面:包括脾功能亢进的治疗与激素失衡的治疗。

(2)经皮活检
胸部:包括肺、心内、胸膜、纵隔、胸壁等的肿块或病理组织。
腹部:包括腹内肿块、肝(经腹或经颈)。腹膜后肿块、胰、淋巴结、肾、肾上腺。
肌肉骨骼:包括四肢、头颅、脊柱、肋、胸等骨骼以及软组织肿块。
其它:包括甲状腺、乳房、眼眶。

(3)抽吸引流
脓肿:包行肺、肝、腹(隔下或肝下)、腹膜后。
襄肿:包括肾、肝、胰腺假襄肿、乳房,甲状腺。
胆道引流。
肾造口。

(4)其它
取石:包括泌尿道、道胆
取异物。
腔内治疗:包括肾襄肿、肝襄肿、骨襄肿、嗜伊红肉芽肿、脓肿。
刷检:包括肺、泌尿道、胆道、胃肠道。
肠扭转的压力整复。
肠套叠的压力整复。

总之,凡在影象诊断仪器指导下所作的经皮导管治疗技术,以及经皮穿刺或插管后注入造影剂作诊断的技术都应属介入放射学范畴。由于介入放射学范围教广,新的器械和介入方法不断的产生,根据不同的器械和学科的发展情况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借助超声学引导的诊疗技术在国内已自成门类,发展成为介入超声学。内镜的介入治疗也有很大的发展,逐渐形成内镜介入治疗学。另外,介入放射学在一些学科里发展较快,已成明显的优势,基本形成了一种较为独立的学科治疗学,如神经介入放射学、心脏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
和其它学科一样,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1895年haschek和lindenthal首次在截肢手的动脉内作动脉内注入造影剂造影。
1896年morton开始作尸体动脉造影的研究。

1904年dawbam将凡士林和蜡制成的栓子注入颈外动脉,进行肿瘤手术切除前栓塞。
1910年franck和alwens在活狗及活兔的动脉内进行造影。

1923年血管造影始用于人类。德国的berberich经皮穿刺将溴化锶水溶液注入人体血管内造影成功。法国的sicard和forestier用含碘罂子油作静脉注射造影也获得成功。

1924年美国的brooks用50%的碘化钠成功地作了第一例股动脉造影。
1927年moniz:用直接穿刺法作颈动脉造影获得成功。nuvoli经前后胸穿刺作胸主动脉造影。caxtellanos,robb和steinberg等先后采用了经前臂注射造影剂作心脏和大血管造影。

1929年dos santos采用长针经皮腰部穿刺作腹主动脉造影成功,安全有效,至今仍有人在沿用。同年fotsmann从上臂静脉将导尿管插入自己的右心房首创了心导管造影术,并因此荣膺诺贝尔奖。

1930年bamey brooka在手术中用肌肉栓塞颈动脉海绵窦瘘成功。

1941年,farinas采用股动脉切开插管作腹主动脉造影。

1951年,peizce通过套管作经皮置管术。同年,biermam用手术暴露颈动脉和肱动脉的方法作选择性内脏动脉置管造影术,并作为化疗药物推注的途径。

1953年seldinger首创了经皮股动脉穿刺、钢丝引导插管的动、静脉造影法,由于此法操作简便,容易掌遏,对病人损伤小,不需结扎修补血管,因而很快被广泛应用。他本人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1956年,oedman、morino、tillnader使用不同头端弯度的导管,应用于腹腔内脏动脉的选择性插管造影术。

1964年,dotter经导管作肢体动脉造影时,意外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10-12 15:03 | 只看该作者
收藏
谢谢
辛苦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6-8 1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1-27 04:51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