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7853|回复: 4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MRI2160:骨科读片——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1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结果公布:http://www.radida.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3116)
患者男,64岁。5个月前出现双下肢乏力,进行性加重,并逐渐出现麻木,跛行。近2个月来大小便失禁。
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腹平软。t7~9棘突压痛(+),右下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亢进,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感觉减退,腱反射亢进,巴氏征(—)。
实验室检查:akp 207u/l,血沉14mm/h。血、尿、大便常规,igg、iga和igm均正常。
ect检查:静脉注射99mtc-mdp 20mci 2小时后骨扫描,t7~9可见团块状放射性浓聚区。







[本贴已被 sxlcbc 于 2009-5-10 10:18:12 修改过]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9-5-10 21:09:21 修改过]


[本贴已被 翁志蓬 于 2009-5-12 23:10:20 修改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5-10 14:30 | 只看该作者
考虑转移瘤,压迫脊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5-10 1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读片看看

以下是引用yuhongjun在2009-5-10 6:30:00的发言:[br]考虑转移瘤,压迫脊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5-10 15:58 | 只看该作者
支持2楼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5-10 16:04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要除外转移瘤的可能,其次要想到血管瘤及骨髓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5-10 16:09 | 只看该作者
考虑胸椎转移瘤,不除外胸椎结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16:25 | 只看该作者

以下图片是一例脊柱转移瘤:

病史:女,58岁。颈部肿物10年余,颈痛4个月。

简述:
骨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s of bone)主要来自骨外的恶性肿瘤,且多为癌瘤,骨本身的恶性肿瘤如ewing肉瘤,故锐柳很少向骨内转移。常见的原发肿瘤为乳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和肾癌,其次为肺癌和鼻咽癌,消化道及女性生殖器肿瘤居第3位。儿童中以神经母细胞瘤和白血病为主,其次为ewing肉瘤,小脑随母细胞瘤于外科手术后常想股内转移。
骨转移瘤常见于50~80岁的成人,但40岁以下者少见。1岁以内的小儿为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偶尔为ewing肉瘤。10~15岁以ewing肉瘤为主。
骨转移瘤好发于脊柱,胸骨、股骨上段也是好发部位,其次为髂骨,颅骨和肱骨。下颌骨很少累及,膝关节和肘关节远侧骨,特别是后者更为少见。手足的转移瘤50%来自肺癌。盆腔器官的肿瘤多累及腰骶椎。骨转移瘤常为多发性病变,但在一定时期内可为单发病变。而原发恶性骨肿瘤大多来自单发病变,多发性病变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网状细胞肉瘤,但多发性骨肉瘤或骨肉瘤病罕见。
骨转移瘤造成广泛骨转移时,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血钙才升高,而多发性骨髓瘤中碱性磷酸酶多为正常。前列腺癌科室血清酸性磷酸酶升高,如同时有碱性磷酸酶升高,则提示前列腺癌伴发骨转移。骨髓瘤还可出现血浆球蛋白增多和尿中bende-jones蛋白。
根据x线表现,骨转移瘤可分为溶骨性型、成骨型和很合型。
溶骨型:占绝大多数,来自肾癌、甲状腺癌、结肠癌和神经母细胞瘤。骨破坏起于骨髓腔,称溶骨性破坏,可引起骨膜反应,少数膨胀性骨破坏。椎体破坏可造成塌陷,但椎间隙正常,椎弓根破坏可为最早的改变。
成骨型:较少见,原发瘤常为前列腺癌,其次为支气管癌、胃肠道癌、乳癌、膀胱癌和淋巴瘤。病变区密度增高,可均匀一致或为斑片状。广泛性骨硬化应于肾性骨硬化和氟骨症鉴别。骨盆的病变处骨硬化外,尚有骨增厚,应与急性性骨炎相鉴别。
很合型:成骨性病变常伴发程度不同的溶骨性破坏,即混合型。
根据x线表现,一般不能确定原发癌的部位和病理性质,但有原发癌的转移部位和x线表现有某些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可提示原发瘤的来源。
根据x线表现,一般不能确定原发癌的部位和病理性质,但有些原发癌的转移部位和x线表现有某些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可提示原发瘤的来源。
    目前x线技术仍然是骨肿瘤检查的苜选方法,但对骨转移瘤的发现却不如核素扫描灵敏。核素扫描可比x线照片早1-6个月检出病变,但其特异性差,解剖图像也不如x线照片。ct对骨破坏的显示比x线照片和mri灵敏,特别是对脊椎骨盆和颅底的病变·但对病变性质的确定并无特异性。mri对骨髓和软组织病变得显示优于ct和x线,对病变范围的确定、放疗和化疗疗效的观察起重要作用。对脊椎弥漫性骨髓瘤、转移瘤和骨质疏松的鉴别,mri优于x线、ct和核素扫描。转移瘤在mrl上椎体内呈不规则的斑块状病变,多发性骨髓瘤呈颗粒样病变,老年性骨质疏松则无异常改变。多发性骨髓瘤可在核素扫描中出现假阴性结果。hlri重稚颦显示脊椎转移瘤对脊髓的侵犯。对椎体塌陷性质的确定也有一定帮助,如椎体骨髓信号有广泛异常,且累及椎弓根,则提示为肿瘤。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塌陷多在前部,椎体呈楔状,终板呈弧形凹陷,边缘光滑,而转译譬盅椎体多扁平,终板骨析成角锐利。
    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如无骨转移症状,应做核素扫描以确定有元骨转移。有局部症状的患者应先作x检查,如未发现病变再做核素检查。若x线发现有可疑骨转移病变,在未发现原发瘟的情况下,应先作活检,再根据组织学所见,有针对性地选用适当的检查,而x线技术不宜盲目地用于各种器官做筛选性检查约有18%病例,虽经充分检查仍找不到其原发瘤。

恶性肿瘤转移到脊椎者仅次于肺和肝,居第3位,20%以上恶性肿瘤病人有脊椎转移灶。转移瘤的来源常见的有乳癌、肺癌、肾癌、肝癌、甲状腺癌和食道癌等。患者平均年龄为50岁。恶性肿瘤骨转移,70%的病例为多发性.16%为孤立性(早期)。约10%病例找不到原发灶,甲状腺癌、肾癌和肺癌等可出现孤立单椎体转移灶。这时单椎体的转移灶.应与原发脊椎肿瘤或炎症相鉴别。脊椎多发转移灶亦应与多发性骨髓瘤鉴别。
    x线:x线特征包括椎体塌陷楔形变、椎弓根破坏、溶骨性改变或灶性骨质稀疏和脊椎序列改变等征象。单椎体楔形变应与中心型椎体结核鉴别;椎旁阴影一侧或两侧扩大,但局限于病椎,不向上下蔓延,易与椎体结核椎旁脓肿鉴别;椎间变窄在生长缓慢的肿瘤如甲状腺转移癌等可出现,难与椎体炎症鉴别,应结合病史、体征和骨核素扫描加以综合分析。
    ct或ctm:能显示椎体附件,特别是x线摄片显示有困难部位的细微骨破坏,如颈胸段肺上沟癌侵及椎体及其附件-还有其周围的软组织,如重要血管或器官受侵的范围、脊髓受压的方位等,ct和ctm都有其诊断价值。
    mri检查:椎体转移瘤和椎体结核均有mri信号异常,但当椎间盘无改变时,有时鉴别诊断也不容易。大多数转移癌在t1wi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能检出x线和ct不易发现的病变,并可检查出转移灶分布数目大小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与预后的评价、判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

[本贴已被 sxlcbc 于 2009-5-10 9:54:20 修改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5-10 16:28 | 只看该作者
考虑胸椎转移瘤累及椎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5-10 16:55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楼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5-10 17:28 | 只看该作者
ct见胸椎体破坏以成骨改变为主,其中可见低密度区域,膨胀明显,脊椎后成角,脊髓受压.
mr见t1wi于椎间盘处等低信号,t2wi边界清晰高信号,突入椎管.
诊断:1.胸椎结核并脓肿形成.2.脊髓压迫症.3.不排除布鲁氏杆菌性脊椎炎(牧区生活史?)
鉴别诊断:脊椎转移瘤.有典型脓肿存在可排除转移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