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字蹿红2009中国舆论场
据《羊城晚报》报道“被增长”、“被就业”、“被小康”……2009年,一组以“被”字打头的“新词”,迅速在网络流行开来。这些“新词”,读着尽管别扭,却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关联,引人发笑,更引人深思。
系列“被”事件
被增长
7月2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份数据,称“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增长8.1%,远超上半年7.1%的经济增速”。
当天,网友“夏余才”在其博客上首用“被增长”一词,意指实际没增长,但在统计数据中却被增长了。这一说法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同时也得到了央行最新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的印证。8月26日,国家统计局承认,统计范围偏窄。
被就业
7月12日,网名为“酱里合酱”的赵冬冬在论坛上发出《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的帖子,称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已经与一公司签订了他的《就业协议书》。“被就业”一词迅速蹿红网络,很多曾经有过“被就业”经历的毕业生纷纷跟帖发文,矛头直指近几年“高”得有点吓人的高校就业率。
被小康
2009年2月,江苏省对南通市辖下各县市的小康达标情况进行随机电话民意调查。当地政府要求受访群众熟记事先统一下发的标准答案,如家庭人均年收入,农村居民必须回答8500元,城镇居民必须回答16500元,“是否参加社会保险或保障”必须回答“参加了”,“对住房、道路、居住环境是否满意”必须回答“满意”。于是,那些原本在小康水平之下的群众,一夜之间“被小康”了。
始于去年
此外,“被自杀”、“被自愿”、“被主动”……迅速蹿红网络与主流媒体,并日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字句”的始作俑者,也许是去年出现的“被自杀”。在一连几起被社会高度关注的非正常死亡事件中,当事人的死因都被当地官方归结为“自杀”。人们质疑这种集中性的巧合,开始在网络上使用并大量传播“被自杀”一词。
如今,上网随便搜索一下,仅“被就业”、“被时代”的相关网页就超过110万篇,各类“被字案”的帖子、新闻等更难以数计。
要么交9000元“教师节慰问金”,要么“退钱后退人”,重庆市铜梁县的学生家长在送孩子上小学时,遭遇了艰难的抉择。最终,孩子要读书,缴费“被自愿”。如今,类似的“被自愿”仍在国内的大城小镇不断上演。
彰显社会进步
“滥用公权和信息不透明,是一系列‘被’事件发生的祸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董天策这样认为。
换个视角,那么多的“被”为什么能在媒体上大张旗鼓地曝光?广州市社科联研究员李明华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信息公开已成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社会逐渐走向法治社会。
李明华说,“被时代”标志着人们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的集体觉醒,群众不甘心被愚弄,通过一些渠道把不满情绪表达出来。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也为公众提供了广阔自由的公共舆论空间。他认为,诸多“被字案”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揭被批被调侃,都是因为社会在进步。
引发良性互动
从学生“被就业”到工资“被增长”,当公众调侃官方数据“注水”时,这些话题很快引发了良性互动。
教育部和国家统计局感受到了来自舆论的压力,也迅速做出回应: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准确的,“被就业”只是极个别情况;平均工资有别于每个人自己拿到的工资或工资单上的工资,“被增长”有其抽查样本的不足之处……随后,针对这些回应,网民与传统媒体又是一轮连番追问。
“过去可以不回应,也可以用外交方式回应,现在老百姓对此不买账了”。李明华说,“与其被动回应,让人们看破更多的‘被××’,不如由公权部门主动站出来用事实说话。否则,在公共舆论场,公权部门只会成为被调侃的对象,更多地陷入‘被××’的舆论漩涡。”李明华说,一个足够智慧的公权力,应该从眼前的“被时代”看到这么做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