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动脉间隙的肿瘤
颈动脉间隙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分析(附19例报告)杜铁桥 梁鸿儒 何悦明 【摘要】 目的 分析颈动脉间隙(cs)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以探讨该区域病变的鉴别诊断及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方法 19例中,副神经节瘤5例,神经鞘瘤2例,淋巴结转移癌5例,淋巴瘤2例,感染性病变2例,kimura病1例,颈内静脉血栓2例。ct检查15例,mri检查4例。结果 副神经节瘤及神经鞘瘤均位于cs大血管深层,前者ct强化明显,在mri上可见“胡椒盐”征,据此可与后者鉴别。淋巴结病变位于颈动、静脉浅面。淋巴瘤常为颈部双侧、多发淋巴结肿大。感染病变多范围广,常与其他间隙共同受累。结论 ct和mri是不明原因的颈部肿物定位的有效手段,根据病变所在的解剖平面、强化扫描特点及其与颈部血管的关系,对大部分cs病变有定性诊断及鉴别价值。而舌骨上区病变采用mri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对诊断有更大的优越性。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颈部解剖结构复杂,组织成分繁多,发生于颈部的肿块常为临床诊断的难点。根据肿块所处不同颈部筋膜[1]及其影像特点有助于作出诊断和鉴别。我们总结了19例颈动脉间隙(carotid space, 简称cs)病变,以探讨颈部肿块影像学特点及影像诊断方法的选择。材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组19例颈部肿块中男9例,女10例,年龄18~73岁。肿块位于右侧11例,左侧8例。5例副神经节瘤(3例颈动脉体瘤、2例颈静脉球瘤)和2例神经鞘瘤均表现为缓慢增大的颈部无痛性肿块,病程1~5年。7例淋巴结病变中2例为非何杰金淋巴瘤,5例淋巴结转移癌。后者原发肿瘤分别为鼻咽癌,上段食管癌,上颌窦癌,颌下腺癌及甲状腺癌各1例。 以上病例均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2例感染性病变中1例为颈部肿物伴发热,经穿刺病理证实为结核性脓肿;1例中耳炎术后4个月出现伸舌偏斜,手术病理证实为炎性肉芽肿。2例原发肺癌伴上腔静脉综合征,合并颈内静脉血栓。1例颈部肿物10年突然增大1个月,手术证实系kimura病(嗜酸性淋巴细胞肉芽肿)。 二、影像学检查方法 ct检查采用max 640型ct机,层厚、间距均为5 mm。增强用欧乃派克-300或质量分数为60%的泛影葡胺100 ml,以2~3 ml/s静脉推注后连续扫描。 mri检查设备为magnetom b 1.0 t磁共振仪,采用自旋回波t1wi和t2wi轴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层厚5~8 mm,层间距2 mm,均采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进行增强扫描。结果 一、ct表现(图1~6) ct检查15例。13例cs占位性病变中颈动脉体瘤及神经鞘瘤各2例,均位于颈动、静脉深面。前者边缘欠清,增强后肿瘤与血管密度相似;后者边缘清楚,1例可见囊变。其余病变均位于颈动、静脉浅面。其中转移瘤和淋巴瘤分别为5例和2例,前者呈中等、不均匀强化, 3例为多发;后者均为多发,呈环行强化。结核脓肿及kimura病各1 例,前者以囊性为主,囊壁强化;后者边缘模糊累及腮腺,呈不均匀强化。另有2例右颈内静脉血栓见管腔扩张,管壁增厚伴强化,腔内见充盈缺损。 二、mri表现(图7~9) mri检查4例。3例副神经节瘤中1例为颈动脉体瘤,位于颈动脉分叉部,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显示颈内外动脉受压,分叉角度增大;2例颈静脉球瘤均见颅底颈静脉窝扩大。上述肿瘤直径在3.0~5.5 cm,边界较清楚,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瘤体内均见点条状“流空”(“胡椒盐”征),增强均有明显强化。另1例中耳炎术后,t1wi冠状面示自左中耳向下方颈动脉间隙内延伸的低信号区,形态不规则,强化明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