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胃肠间质瘤的病理与ct表现[/center]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性肿瘤[1],在1983年由magur和clar 提出并命名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部位有胃、小肠、大肠以及肠系膜和网膜,偶见于后腹膜腔。
1、gist大多为外生性生长,病理上外生性生长肿物位于浆膜下,混合性生长肿物位于肌壁间,内生性生长肿物位于黏膜下,gist在ct上表现为胃腔或肠腔外,肿瘤一侧与胃肠壁紧密相连。
2、gist肿瘤多边界清晰,即使肿物巨大,也较少发生周围组织浸润,罕见淋巴转移,ct表现肿块外缘清楚,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分明。
3、gist病理上多发生囊变、坏死;ct显示肿物内密度不均,中心不规则液化,液化部分无强化。
4、gist属富血供肿瘤,ct增强较其它检查有明显的优势,动脉期可清晰显示肿瘤内血管影,和肿瘤的供血动脉。特征是:肿瘤实质部份动脉期强化、门脉期明显强化,平衡期强化无减退,延迟期强化稍有减退。在肿瘤实质强化最明显的是门脉期,与肿瘤内的坏死区密度较最大。肿瘤内部易发生形态各异的、大小数量不等的坏死、液化囊变,可表现为小片状、大片状、不规则、裂隙状等。肿块较小时强化较均匀,较大肿块多表现为不均匀强化,部份瘤体见不规则花边样强化及絮状强化。延迟期是肿瘤实质部分慢慢减退,坏死及液化区密度无明显改变。三期扫描可以显示胃肠间质瘤的血供特征,动脉期主要是显示肿瘤内及肿瘤外的供血血管,门脉期肿瘤实质强化最明显,可以区别于周围正常组织结构,平衡期有助于鉴别诊断,所以我们的观点认为三期ct增强扫描对于gist诊断很有帮助。
[本贴已被 听蝉观竹 于 2010-4-5 14:47:38 修改过]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10-4-7 19:02:35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