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小脑幕上硬膜下血肿
学习一下:
小脑幕上及幕下血肿的CT诊断
作者:朱亮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放射科
小脑幕上\\幕下血肿均为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应属于硬膜下血肿的范畴,为其中的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在颅脑外伤中多见,但其特殊类型小脑幕上、幕下血肿则罕见,既往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往往把其看作蛛网膜下腔出血。
结果:
2.2 CT表现:小脑幕下血肿的CT表现为岩锥以上层面小脑幕处可见局限性条状高密度影,密度均匀,其外侧缘边界清晰,内侧缘边界略模糊,不如外侧缘锐利,四叠体池、环池及第四脑室均未见密度影充填,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灶。小脑幕上血肿的CT表现为一侧小脑幕处可见局限性条片状高以期影,密度均匀,其内则缘边界清晰,外侧缘略模糊,其余同幕下血肿的CT表现。混合型血肿的CT表现,一侧小脑幕处兼有幕上、幕下血肿的共同表现。以上三种血肿的共同点小脑幕处局限性条片状高以期影,诸脑沟、脑池系统未见高密度影充填,以后几天的CT复查中条片状高以期影吸收缓慢。
3.讨论
小脑幕上、幕下血肿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颇相似,但出血的部位不同,并且临床治疗方面也截然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把丙值得严格区分开。小脑幕上血肿是指发生于小脑幕与端脑之间的血肿,端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聚集到小脑幕与蛛网膜之间。小脑幕下血肿是指发生于小脑幕与小脑之间的血肿,只小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聚集到小脑幕与蛛网膜之间。
小脑幕在冠状位上呈“八”字形分布,在矢状位上前高后低,在横断面上一侧小脑幕为条片状影,所以小脑幕上、幕下出血时CT表现为条片状高密度影,破膜下血肿是指血液聚积到硬膜下腔,由于硬脑膜下面为张力低的蛛网膜和充满脑脊液的蛛网膜下腔,故血肿易于在脑表面扩展增大,出血量大的血肿,可覆盖一侧的大脑半球,多继发于严重的颅脑损伤,特别是对冲性颅脑损伤。小脑幕上或幕下血肿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目前普遍认为是该项处的静脉与静脉窦连接部撕裂,血液进入硬膜下腔所致。因为幕上血肿和幕下血肿是以小脑幕分界的,所以血肿靠近小脑膜外侧部分,幕下则相反。所以幕上内缘边界清晰,而幕下血肿的外侧缘边界清晰。又由于小脑幕是大脑与小脑的分界,此处无颅骨结构,所以幕上或幕下血肿不会像颅骨下硬膜下血肿那样而引起明显的占位效应。幕上或幕下血肿是相对密闭的,不像蛛网膜下腔出血那样随脑脊液循环而较快地吸收,所以幕或幕下血肿吸收较慢。
鉴别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来源于外伤后软脑膜和皮层血管的破裂,脑挫裂伤的渗血及脑内血肿的破入,外伤后单独存在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少见,绝大多数与脑挫裂伤合并存在。CT表现为高密度影充填于大脑挫裂伤合并存在。CT表现为高密度影充填于大脑挫裂水肿出血区的脑表面沟回中或大脑纵裂隙一侧的侧裂隙中,有见缝就钻的征象。严重的出血可见双侧脑沟、池的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吸收、消散较快,长者1周,短者1~2d。
综上所述,小脑幕上、幕下血肿的CT表现为小脑幕处局限性高密度影,其内侧或外侧缘光滑锐利,而相邻的脑池、脑沟无高密度影充填。若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应择时复查颅脑CT,若小脑幕处高密度影变化不明显而其他脑沟、池系统高密度影消散时,应充分考虑小脑幕上或幕下血肿的存在。
摘自: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8年6月第6卷第3期P218-2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