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新鲜骨折与陈旧性骨折的鉴别)
作者:戴力扬
关键词:脊柱骨折;骨质疏松;磁共振成像
摘要 为探讨mri对骨质疏松性新鲜与陈旧椎体骨折的鉴别诊断意义,对17例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于初诊及伤后3、6、12个月行胸腰椎mri 检查,记录其信号改变。并对其腰背痛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7例骨折椎体急性期均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伤后逐渐恢复正常。伤后不同时间mri检查结果相差十分显著(p<0.01)。其腰背痛症状也逐渐减轻,伤后不同时间相差十分显著 (p<0.01)。认为mri可鉴别骨质疏松性新鲜与陈旧骨折,当骨质疏松患者同时存在多个椎体变形时则更具诊断价值。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1],目前已引起广泛重视。以往对其诊断主要依据x线平片,但由于x线平片对椎体早期骨质疏松改变并不敏感,而椎体松质骨愈合过程中由x线平片观并无明显的骨折生成。虽然在多数情况下骨折会使椎体外形发生改变,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x线平片上椎体外形变化并不显著,特别是当椎体骨折为多发时常难以确定哪一椎体为新鲜骨折。本文报告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mri检查结果分析,重点探讨mri对于新鲜骨折与陈旧性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17名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我院诊治的老年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62~77岁,平均70岁。患者均以急性腰背痛之主诉来院就诊,其中有明确外伤史者9例,症状出现至就诊时间2h~7d。
1.2 诊断
1.2.1 骨质疏松的诊断 所有病例均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即按日本厚生省标准总评分不低于5分者并已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者。
1.2.2 骨折的诊断 根据胸、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结果参照有关正常值[2]作出判定是否发生骨折。本组病例均为单发椎体骨折,其中t8骨折1例,t11骨折2例,t12骨折6例,l1骨折5例,l2骨折3例。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就诊后3d内行胸腰椎 mr i检查,并于伤后3、6、12个月复查mri,重点矢状面骨折椎体信号强度改变。同时记录其腰背痛程度及频率[3],其中腰背痛程度按照无腰背痛、轻度疼痛、中或重度疼痛分为1、2、3级,腰背痛频率按照无腰背痛、偶发或间歇疼痛、常发或持续疼痛分为1、2、3级。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结果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如表1所示,初诊时17例骨折椎体均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伤后3个月已有少数椎体恢复为t1及t2加权像均为等信号,6个月时多数病例椎体已呈等信号改变,至12个月时全部病例椎体信号均恢复正常。伤后不同时间mri检查结果相差十分显著(f=39.722,p<0.01)。与此同时患者的腰背痛症状也逐渐减轻,伤后不同时间腰背痛程度(f=84.879,p<0.01)及频率(f=142.140,p<0.01)均相关十分显著(表2、3)。
表1 骨折椎体mri信号改变(n=17)
mr信号 初诊 3个月 6个月 12个月
t1加权像低信号
t2加权像高信号 17 14 6 0
t1、t2加权像
均为等信号 0 3 11 17
表2 17例患者腰背痛程度改变(例)
腰背痛程度 初诊 3个月 6个月 12个月
1级 0 0 9 13
2级 2 12 7 4
3级 15 -5 -1 0
表3 17例患者腰背痛频率改变(例)
腰背痛频率 初诊 3个月 6个月 12个月
1级 0 0 11 14
2级 1 14 6 3
3级 16 3 0 0
3 讨 论
目前有关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像学研究还非常少见。 lyritis等[4]对210例经x线平片证实为椎体骨折且有急性腰背痛症状的骨质疏松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根据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分成2组,并定期摄x线片随访。但由于x线检查的局限性,所得结果对临床指导价值不高。王晨光等[5]报告对创伤后不同时间的6 3例75个椎体进行mri检查,将骨髓信号分为4种类型,认为mri信号变化对松质骨骨折愈合判断有一定意义。但该研究并非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而进行,且未对患者进行连续mri检查。本研究结果提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在急性期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伤后逐渐转为等信号,6~12个月后恢复正常。信号的改变与临床症状的减轻均十分显著(p<0.01)。这一结果显然具有明确的临床应用价值。根据mri检查所见不仅可估计椎体骨折愈合程度,而且有助于新鲜骨折与陈旧性骨折的鉴别。当骨质疏松患者x线检查发现有椎体塌陷时,应注意排除新鲜骨折的可能性。除应结合临床主要症状、物理检查作出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