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文献上看到过报道,摘录部分如下:
3.1 解剖 寰椎后桥为起自寰椎上关节凹后缘至寰椎后弓同3.2 侧上方的骨性结构,3.3 可双侧存在,3.4 形成一完整骨环,3.5 由松质骨和密质骨构成[1]。它跨越同3.6 侧椎动脉沟,3.7 使椎动脉沟成为一骨性孔道,3.8 其内有椎动脉、椎静脉和第一颈神经通过。可使椎动脉、椎静脉、第一颈神经正常生理产生障碍如血供不3.9 足、搏动减弱、受压等,3.10 甚至导致周围纤维结构组织无菌坏死。骨桥产生具体原因目前有争论,3.11 部分学者认为属于先天变异,3.12 部分学者认为是后天退变所致。
3.2 临床意义 本组44例中有21例为单纯性寰椎后桥,不合并骨质增生等颈椎其他退行性改变,为本文研究重点,其中有10例有眩晕症状,6例表现为头皮发紧、发麻、头痛等症状,5例没有症状,产生症状主要原因是椎动脉第三段通过椎动脉沟,在穿过骨桥与椎动脉沟形成的沟环时容易受到挤压产生障碍痉挛或交感神经激惹反射,影响其血流而导致颅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产生相应的眩晕、头痛、头皮发麻、发紧等临床症状;同样由于后桥内有椎静脉和第一颈神经通过,头部旋转和屈伸时用力不当也可造成压挤或激惹颈交感神经而产生相应症状如颈项不适、麻痹、酸胀等。1970年Erceqovac报告了8例寰椎后桥病例手术切除后桥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得到改善,证实了寰椎后桥的存在确实可以压迫椎动脉和第一颈神经等结构产生临床症状。目前国内未见相关报道。我们认为颈椎后桥的诊断对颈椎相关疾病有十分重要意义,不为广大临床和影像诊断医生所重视,具体有以下几点:加强临床医生和影像医生对该征象的认识及临床工作中重视。对高空有特殊要求者,如飞行、高空危险作业等,很容易在某种姿态下发生眩晕而酿成重大损失,故建议在例行体检中可将此作为排除体征之一。可作为颈椎退行性变的征象之一,尤其是在没有颈椎退变的其他X线征象而临床表现明显时,先排除脑源性、心源性、耳源性、眼源性、药源性等非颈源性因素后,如有寰椎后桥存在,后桥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达到平均值8.3 mm、6.9 mm以下时,可诊断为寰椎后桥所导致,如产生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改善症状。
3.3 鉴别诊断 主要同寰枕后膜钙化或骨化时形成的弓状孔鉴别,寰枕后膜起始于枕骨大孔下缘,止于寰椎后弓,椎动脉、椎静脉、第一颈神经穿过此膜进入颅内,其较寰椎后桥长,而且宽大,走行靠外,当钙化时侧位片上容易混淆;X线鉴别主要是寰椎后桥在侧位X片上可明显看到起止于寰椎上关节凹后缘和寰椎后弓上方,其形成的骨桥孔靠内,小于寰枕后膜钙化形成的弓状孔,如果寰椎后方细线状高密度影看不到明显的起止部则为寰枕后膜钙化无疑。至于寰枕后膜钙化后压迫内容物会产生什么症状、后果等,这种钙化同寰椎后桥之间有无关联性、关联度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