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tornwaldt囊肿的mri表现(附18例分析)
(本文来自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年11月第34卷第11期)
陈喜兰 江桂华 彭屹峰 章志霖 田军章 李茂进[/center] 【摘要】目的 探讨tornwaldt囊肿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 452例包括鼻咽部的头部mr图像,年龄自1个月至82岁,平均55.7岁。观察tornwaldt囊肿的信号强度、形状和大小。结果1452例中发现18例tornwaldt囊肿,占1.24%。18例病变在t2wi 上均与脑脊液呈等信号,t1wi上病变信号高于肌肉。13例病变呈圆形,5例呈椭圆形,病变最大径自2~15 mm不等,15例显示鼻咽存在不同程度腺体增生。结论 tornwaldt 囊肿在日常头部mri中占1.24%,在t1wi上高于肌肉信号,t2wi 上等同于脑脊液信号。
【关键词】tornwaldt囊肿;磁共振成像
tornwaldt 囊肿亦称咽部黏液囊炎或咽囊炎,因病变小且缺乏临床症状而易被临床和放射医师忽视,但可并发椎前肌痉挛、鼻咽狭窄及含脓包囊[1],充分认识此病有助于预防并发症发生。有关tornwaldt囊肿国内外文献报道很少[2,3],笔者回顾性观察、分析18例tornwaldt囊肿,旨在探讨该病的mri特征。
材料与方法
本院自1998年9月1日至1999年9月1日间行包括鼻咽部的头部mri检查人数为1 452例,其中男810例,女642例,年龄自1个月至82岁不等,平均55.7岁;所有患者均经philips 0.5 t超导mr成像仪扫描,使用头部线圈,轴面t1wi tr 487 ms、te 20 ms;t2wi tr 2 877 ms、te 120 ms;矢状面t1wi tr 456 ms 、te 15 ms。
根据shank等[3]的标准,以在t2wi上鼻咽后壁中线出现接近脑脊液、且边缘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高信号诊断为tornwaldt 囊肿。本组由2位副教授以上医师及2位研究生采用盲法阅片,4人的意见一致时确认诊断。
结果
1 452例受检者中发现tornwaldt 囊肿18例(1.24%),男11例,女7例,年龄26~74岁,平均56.8岁;其中30~50岁者10例,其他年龄段共8例,0~20岁间未见病例。18例病变在t2wi上均表现为等同于脑脊液的信号;在t1wi上,13例病变等同于灰质(图l~3),4例信号高于灰质,1例低于灰质但高于邻近肌肉(图4,5);13例呈圆形,5例为椭圆形。病变最大径15 mm,最小径2 mm。15例显示鼻咽存在不同程度腺体样组织增生,仅有3例腺体组织完全退化;2例出现咽后外侧组淋巴结轻度肿大。
讨论
tornwaldt囊肿是一种上皮性囊肿。有人曾对正常尸体标本中位于鼻咽后壁的囊性病变进行统计,发现其发生率为4%[1]。tornwaldt 首先报道了此现象与临床症状的联系,此后该病常被称为tornwaldt囊肿,国内有学者将此病归为良性肿瘤[4]。
haber等首先阐述了tornwaldt囊肿的起源,认为其起源于鼻咽某处与咽外胚层相关的脊索[2]。随着胎儿发育,脊索最头端部位开始退化并形成颅底原基,脊索上升进入颅底时可牵拉正在发育的一小块鼻咽黏膜附属物,形成中线细管道,常位于头长肌之间。如果此管道因炎症或外伤等原因引起阻塞,导致液体填充,则易形成tornwaldt囊肿。
![]()
图1 tornwaldt囊肿。横轴面t2wi,示病变位于头长肌之间,最大径为15 mm,信号强度等同于脑脊液 图2 横轴面t1wi,示病变呈圆形,信号强度等同于灰质 图3 矢状面t1wi显示病变位于鼻咽顶后壁,呈椭圆形,信号强度等同于灰质
![]()
图4,5 图4为横轴面t2wi,示病变最大径为2 mm,信号强度等同于脑脊液。图5为横轴位t1wi,示病变位居中线,信号强度高于邻近肌肉,低于灰质
据报道,使用mri观察tornwaldt囊肿,其发现率为0.2%~5.0%[2],本组在1 452例检查者中发现18例,占1.24%,与文献基本相符。此病可出现于不同年龄群体,好发年龄为30~60岁,本组中此病在30~50岁之间最多,共10例,20岁之前未发现此病患者,可能与此年龄群体接受mri检查者较少有关。描述tornwaldt 囊肿大小的文献报道很少,易产生症状的囊肿大小为20~25 mm[2,3],本组病变最大为15 mm,最小2 mm,无一例产生明显症状。tornwaldt囊肿因鼻腔异物填塞或外伤手术导致开口闭塞时,可引起炎症或脓肿形成。
tornwaldt囊肿在t1wi和t2wi上均有特征性高信号强度[5,6],本组18例病变中,所有病例在t2wi上均呈接近脑脊液的高信号。在t1wi上,病变信号强度的差异与其内含蛋白成分的不同及囊肿内出血有关,均高于邻近肌肉信号。本组18例病变中15例均伴不同程度腺样体增生,仅有3例腺体完全退化,鼻咽部腺样体增生与tornwaldt囊肿是否有直接
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组2例出现咽后外侧组淋巴结肿大,均与腺样体增生有关。
出现于鼻咽的囊性病变包括脑膜膨出、脑膜脑膨出、蝶窦黏液囊肿、rathke囊肿、腮裂囊肿和腺样体潴留囊肿,鼻咽部脑膜膨出或脑膜脑膨出与颅内结构有关,常引起骨质缺损;蝶窦黏液囊肿侵犯鼻咽罕见,出现时常伴蝶窦底部骨质缺损。rathke囊肿为垂体中间叶内含浑浊液体(黏液、血液或渗出液,可以混合存在)的小囊肿,位于鞍下,相当于tornwaldt囊肿好发部位的前上方。腮裂囊肿源于第2腮裂的胚胎残留,可位于咽鼓管咽口区,不在中线上。以上病变在mri上易于鉴别。腺样体潴留囊肿出现于tornwaldt囊肿相同位置,有时与tornwaldt囊肿鉴别困难;此病直径常小于5 mm,且呈多发现象,多数情况下在t2wi上低于脑脊液信号。
作者单位:陈喜兰(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武汉,430060)
章志霖(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武汉,430060)
李茂进(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武汉,430060)
江桂华(解放军第一七七中心医院 广州)
田军章(解放军第一七七中心医院 广州)
彭屹峰(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本贴已被 翁志蓬 于 2009-4-9 0:30:23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