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动脉间隙的肿瘤
讨论
一、颈动脉间隙的解剖
cs系颈深筋膜包围而成,从颅底至主动脉弓水平以舌骨为界分为舌骨上区和舌骨下区。其内贯穿全长的成分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以及迷走、交感神经丛和颈深淋巴链;舌骨上区还有第ix、xi、xii对颅神经和颈内动脉。源于上述结构的cs占位性病变有:血管异常、各种神经源性肿瘤、累及淋巴结的原发或继发恶性肿瘤和各种感染性反应性淋巴腺病[2]。
二、颈动脉间隙常见病变影像表现及鉴别
1.神经源性肿瘤:其中副神经节瘤是cs常见的良性肿瘤,以发生于迷走神经颈静脉节的颈静脉球瘤及位于颈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体瘤多见。 颈静脉球瘤在ct及mri上显示为伴有颅底颈静脉窝扩大的软组织肿块,本组2例(图7)。 颈动脉球瘤由于为富血管型肿瘤,在ct上强化程度可达血管水平,部分病例边缘不清楚[3]。在mri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可见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增大及“胡椒盐”征(图8,9)。以上为本病与其他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点。本组1例颈动脉体瘤,mri显示同侧舌肌萎缩,这与文献报告舌下神经受累有关[4]。好发于cs的另一类良性神经源性肿瘤为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尤以神经鞘瘤多见。ct表现为边缘清楚光滑,强化程度较弱,可呈中等斑驳样强化。 文献报告少数病灶可见钙化和囊性变[5,6],本组见1例(图1)。
2.颈部淋巴腺病:累及cs颈深淋巴链者包括肿瘤性和感染性病变。前者又有原发(如淋巴瘤)与继发(淋巴结转移癌)之分。颈深淋巴链是头颈部所有淋巴链的共同通路[2],故转移瘤常为来自头颈部的肿瘤[7]。 本组5例淋巴结转移中, 3例为多发,均符合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2]。结合原发肿瘤病史,诊断多无困难。另有单发淋巴结转移结外蔓延者2例,直径在5.0~6.0 cm,为形态不规则,不均匀强化的肿块。与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点在于前者位于颈动、静脉浅面(图2),后者在颈动、静脉深面,可呈分离性血管移位[8](图3)。本组1例淋巴结转移癌,ct示同侧舌肌及胸锁乳突肌萎缩,因颈静脉孔区受累,舌下及副神经损伤所致(图4)。 累及颈深淋巴链的原发肿瘤常为淋巴瘤,以非何杰金淋巴瘤多见。典型的ct、mri表现为双侧性、多发淋巴结肿大,直径约3~10 cm,密度多均匀,仅非何杰金淋巴瘤偶见中心坏死,确诊还需活检。本组2例非何杰金淋巴瘤均有其他组淋巴结受累,可资鉴别。
3.感染性病变:cs 的感染性病变常为邻近间隙的化脓菌或结核菌感染侵及颈深淋巴链所致。临床表现为伴感染症状的颈部压痛性肿块。ct 及mri上显示病变范围大,边缘模糊,脓肿形成后可为边缘强化的囊性结构影。本组见 1例cs的结核性脓肿(图5)。
4.其他:偶尔可见cs内颈静脉血栓形成,多由于恶性肿瘤压迫,滥用药物或既往有中心静脉插管损伤所致。kimura病为一种累及腮腺和颈部淋巴结的血管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好发于年轻男性,颈部肿块病程可达一、二十年[9]。本组1例ct 有上述表现,手术证实为kimura病伴感染(图6)。此病罕见,结合病程长,影像检查有腮腺受累应想到该病,最后确诊需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 三、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意义及其选择
ct和mri是颈部肿块定位的有效手段,根据增强特点及其与颈部血管的关系有助定性诊断及鉴别。我们认为疑有累及鼻咽部cs的病变者以mri为首选,因其可通过冠状面和矢状面观察到颅底受累及颅内蔓延的情况,而位于舌骨下区的病变,ct 检查即可获得满意的结果,因为脂肪间隙的存在可以提供天然的组织对比。发生于舌骨上区,特别是鼻咽段及颅底的病变可累及各神经孔裂造成颅神经瘫痪,ct及mri扫描有助于寻找造成颅神经损害的原因及部位。并能对cs内的淋巴腺病进行多因素评价,从而对原发或转移性淋巴腺病的鉴别提供帮助。
作者单位:100038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放射科参考文献
[1] smoker wrk. normal anatomy of the infrahyoid neck:an overview. seminar ultras ct mr, 1991,12:192-203.
[2] fruin me, smoker wrk, harnsberger hr. the carotid space of the infrahyoid neck. seminar ultras ct mr,1991,12 :224-240.
[3] chong vfh, fan yf. pictorial review: radiology of the carotid space. clin radiol, 1996,51,762-768.
[4] 王茂强,曹丹庆,高育敖. 头颈区去神经肌萎缩的ct与mr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临床放射学杂志,1994,13:78-80.
[5] 施子廷,李石乔,梁赵玉,等.颈动脉间隙神经瘤ct评价.临床放射学杂志,1996,15:82-84.
[6] 王玖华,杨天锡,刘邦令.颈部周围神经源性肿瘤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 458-461.
[7] som pm, norton kj, shugar jma, et al. metastic hypernephroma to the head and neck. ajnr,1987, 8:1102-1106.
[8] 王弘士,杨天锡,顾雅佳.颈动脉间隙肿瘤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667-681.
[9] kaji av, mohuchy t, smartz jd. imaging of cervical lymphadenapathy. s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