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看可否诊断巨结肠。
下面是先天性巨结肠的一些书上资料: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 or aganglionosis of the colon)是小儿外科常见病。发生主发是由于胚胎期骶部副交感神经在发育过程中,因母体有病毒感染或代谢紊乱等原因,出现发育停顿,因此使远侧肠道肠壁肌间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缺如,以致受累肠道处在持续收缩状态,大量粪便滞留在近端结肠,引起扩张与肥厚形成巨结肠。
典型:1、远侧段痉挛狭窄(神经节细胞缺如);2、近侧段较正常粗1~2倍或更粗,为代偿性扩张;3、以上二段之间是移行段,呈漏斗状,不超过4~8cm。2%与先天性愚型并发。狭窄段通常在直肠及乙状结肠远段,直肠后缘与骶骨前缘间的距离增宽,钡排出时间延迟。
临床:出生后有胎便排出延迟,以后有顽固的便秘逐渐加重的腹胀。直肠指诊有空虚感,退出时大量粪便和气体排出,压力大,可呈喷射状诊断基本可确定。钡灌可确定范围和部位。
注意事项:
1、钡灌检查前不清洁洗肠,2、选用细导管作钡灌肠,且不宜插入过深;3、注钡应缓慢,不宜压力过高;4、后侧位直肠片,以了解直肠狭窄程度、范围;5、24小时后复查钡贮留情况。
x线表现取决于病情长短,与梗阻程度,
可分为:
1、短段型:多见,90%以上,狭窄段局限于直肠或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狭窄段一般5~10cm。平片呈典型的低位梗阻表现,侧位片观察直肠内无气体,多为巨结肠,直肠内也充气体则为麻痹性肠梗塞。
2、长段型:狭窄段可达降结肠,范围超过10cm,
3、广泛型:包括连续性和节段性,连续性:此型结肠宽度正常或仅稍窄,但结肠框较正常短缩,肝、脾曲不见过多弯曲,也不见正常婴儿乙状结肠偏长的特点,整个结肠壁较平坦僵直。
4、前期型:出生后不排便,几天后腹胀渐加深,向原始类型转变,始可无狭窄段和扩张段,须多次复查可诊断。
5、并发先天畸形型:除巨结肠表现外,尚有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特发型巨结肠:(不归hirschsprung病),肠壁并不缺乏神经节细胞,x线表现全结肠扩张,直至肛门,并无一固定狭窄段。其发病原因不明,有谓与腰骶部植物神经调节失常引起,该型无供手术切除的狭窄段,只能保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