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楼主: zhongguolong5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成人未见过的经典老图片接龙。。。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1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成人未见过的经典老图片接龙。。。


1918年间的蒋介石,身姿挺拔,瘦削若竹。从图片中看,他的左手似按压手枪,右手则放置于腰间。臂上挂着一枚臂章。有好事者考据蒋为左撇子,但未能证实是否属实。

蒋介石随侍孙中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1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成人未见过的经典老图片接龙。。。


绰号“瑞元无赖”


蒋母王采玉年轻时曾入紫竹庵为尼。据当地民间传,某日,一相士称其福相云贵,将生一贵子,定

能光宗耀祖。恰当时溪口的蒋肇聪,两年之间连续丧妻两位,所留一儿一女年幼,乏人照料,意欲

再娶。时玉泰盐铺的账房为王采玉的堂兄,知道东家的想法后,就回去找王氏说合,玉成此媒。

23岁的王氏还俗再醮,嫁与45岁的蒋肇聪做继室,做了玉泰盐铺的老板娘,并于1887年10月31日在

玉泰盐铺的后屋楼上生下一男孩。祖父蒋斯千为其取名瑞元,又名周泰、志清、中正。但这几个名

字除了“瑞元无赖”在溪口流传外,真正响彻云霄的则是中正与大号蒋介石。王氏嫁到蒋家不过数

年,不幸便接踵而至。先是公公以八旬撒手西归,年后,蒋肇聪染时疫离世。32岁的王氏简直大祸

临身,前女前子均要负担,自己两儿两女尚年幼无知。

     此后在夫死家败的四年里,王氏的小女、幼子相继夭折,不幸接着不幸相继而至。在连遭不幸的家

族变故后,王氏培育孤儿蒋介石成大器的决心弥坚。

这张蒋介石与其母王采玉合影是留存至今蒋家传家的经典的母子合影图,此为蒋17岁时首次离乡赴

风麓学堂读书前的合影。另有一说为蒋22岁时赴日本振武学堂前的留影。当时的蒋介石身高169米

,体重59公斤,眉清目秀,内蕴不露,其对母亲侍之甚恭,与传说中的生性顽梗多有不同。镇中人

皆说此公少时顽梗恃强,自命群儿之首,镇中儿童皆畏之,绰号“瑞元无赖”(蒋又名蒋瑞清),

母亲对他管教虽严,却屡屡无效。

母亲有次将他关在房里,痛加鞭责,他急切中无处藏身,就钻进床底不出,适逢邻居找蒋母,蒋即

趁母亲开门,从床底下急驰而出,逃往街上,蒋母追之不及,气得大哭。

蒋自小好奇顽劣,所作之事,出奇张狂,每每令家人不宁。4岁那年除夕,蒋介石对于自己的口到

胃有多少距离产生好奇。遂趁无人关注之机,将筷子插入喉管,谁知插入过深,导致昏迷,家人请

来医生帮助取出,直至半夜方自醒来。王氏问其原因,4岁的蒋竟答:从口到胃,不知有多少深度

,因此用筷子试探,哪知插入后不得出来。

此事至今仍是当地流传之奇闻。蒋自小数次历险,每每险遭灭顶。某年冬天,看到缸水冻冰,园明

如镜,一时兴起,扑身打捞,因力过栽入内,等被发现时,已奄奄一息,经抢救才转生。此类顽劣

之事,多不胜举。蒋本人对此并不隐讳,在他自撰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中说:“中正幼多疾病

,且常危贻,及痊愈则又嬉戏跳跃,凡水火刀枪之伤,遭害非一,以此倍增慈母之劳,乃六岁入学

,顽劣益甚,而先妣训迪不倦,或夏楚频施,不稍故息。”其对母亲的情感跃然纸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1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成人未见过的经典老图片接龙。。。


婚姻的法定照片




这幅于1926年5月合影于黄埔军校的照片则成为蒋氏与陈洁如婚姻的法定照片,每每于公开报刊载录。而蒋与陈的结识,即缘于张静江这位盟兄。张静江有意识地从各方面对其严加督责,使蒋对其怀有一种敬惮之心。蒋曾在一封信中对张表白说:“戴季陶为我益友,而公则为我良师也。”张在生活中也给予蒋重要支持。

蒋介石对于女色,看法独特,他自认男女之间两情相悦,有助于自己的个人奋斗。蒋此际对毛福梅一直若即若离,对妾姚冶诚矛盾诸多。前者是“闻步声,见人影,即成刺激,”后者则“痛扑移时犹不足平我怒气也”。蒋介石斯时暂住张家,偶遇到13岁的陈洁如,陈虽未成年,但身材高挑,已给人成熟之美。蒋对其可谓一见钟情,从此苦追不舍,几近疯狂,结果屡遭拒绝。最后还是张静江出面,趁陈父去世之际,玉成了此事。陈洁如方在母亲的安排下,答应了婚事。

结婚仪式于1921年12月5日在上海永安大楼大东旅馆的大宴客厅举行。证婚人张静江、主婚人戴季陶,经办律师是江一平。订婚时,蒋介石将新娘旧名陈凤改为陈洁如。蒋介石时年34岁,陈洁如15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1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成人未见过的经典老图片接龙。。。


孙中山逝世,导致国民政府变局。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定改组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1925年7月,成立军事委员会。其时政府中掌握实权的为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担任主席,胡汉民、伍朝枢、廖仲恺、许崇智、蒋介石等为委员。大权则掌握在军事部长兼广东省长许崇智手中。随后,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议决定东征计划,图为部分委员合影。

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正乘舰自南京赴江西剿共。据现存于南京的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中蒋介石未刊印日记披露:“昨晚倭寇无故攻击我沈阳兵工厂,并占领我营房……是其欲乘粤逆叛变、内部分裂之机会,据有我东三省矣。内乱不止,叛逆毫无悔祸之心,国民无爱国之心,社会无组织,政府不健全,如此民族,以情理而论,决无能存立于今日世界之道。而况天灾匪祸,相逼而来,速我危亡乎。余所恃者,惟此一片血诚,明知危亡之即,亦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后日记又云:“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强占后,心神不宁,如丧考妣。苟为吾祖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北,永无人格……”之类。

蒋介石的日记尽显其对日政策的失略,同时受到普遍责难。

21日,蒋介石回到南京,22日,南京市国民党员举行抗日救国大会,蒋发表演说,声称“国存与存,国亡与亡”。据杨天石先生在著作中分析,认为“蒋似乎痛愤于日本侵略,但却下不了抗战决心”,一语道破蒋在抗日之初与之中的犹疑不定,包括其后发生西安事变等事件的前因与后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1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成人未见过的经典老图片接龙。。。


图片上的总司令与副总司令表情异然。蒋面目瘦削,耳朵因为摄影角度的问题,显得硕大。他的表情有点怪异。张学良则低眉垂首,内心则早已波涛翻腾。从形式上,张对于蒋的尊重与表现带着中国古代君臣之交的礼范。张学良一直在内心的负罪中挣扎,九一八事变中,他开始背负自己备受埋怨的一生。张学良没有把拱手相让东三省全推到蒋介石的一纸命令上。当时各界对张学良一片喊杀声,他出去不是碰到游行就是遇到攻击。爱国地下组织声言要暗杀他,国民党马君武的《哀沈阳》把张伤得不轻。张学良羞愧难当,一边是领袖,一边是家仇国恨和人民怨怒,少帅几近崩溃。一项纪录说,事变前张学良的机要秘书劝他说:“我觉得共产党不过是癣痂之疾,日本对我们的侵略才是百年大患呢!副司令应当劝蒋先生放下枪杆,同陕北合作。”

张学良听了,说:“我的职务是剿匪副司令,你要我去和匪合作,不是太混蛋了吗?”秘书说:“你才混蛋呢!放着国难家仇不报,一天到晚地替人家做走狗打内战,你凭什么资格骂我混蛋呢?”

张学良是有度量的人,说:“你说得对,我们两个都是混蛋。”西安事变原因,简单地说,就是张学良热血上涌,为雪自己和家国之羞愧。这张图片正是张的心清之最好写照。一天之后,12月12日,蒋介石被张、杨扣押。



著名的研究宋美龄女士的作家林博文先生说,宋是会晕机的人,但她完全了解中国若要整军备武,第一步即必须拥有够水准的空军来保护领空。

国民党空军创建于1932年,当时飞机少,人才荒,亦无实战经验,1934年蒋氏夫妇的西北与华北之行,以及随后的西安事变发生后,何应钦诸人主张动用飞机轰炸西安,更使蒋氏夫妇深感空军必须由“自己人”来领导,不能假手他人。《宋家王朝》一书的作者说:“西安事变期间,蒋委员长在南京的许多亲信幕僚曾密谋策划把他炸得粉碎,因此,如让这批人掌握空军,显然是不智之举。蒋夫人对其丈夫说,她愿意亲自出马,设法把空军变成克敌制胜的有效武器,而非一种政治筹码。蒋同意并让她负责。”

美国女作家尤恩森认为蒋愿意由宋美龄出面主持“摇篮时期”的国民党空军,显示“蒋介石的看法有一点是颇为明确的:即国民政府需要现代化中国的军力,尤需战斗机。然而,购买飞机涉及大笔款项,蒋介石无法决定他那批贪污成性的幕僚中,究竟谁能负起这一重任。他知道自己的妻子可以信赖。因此,这位只受过音乐、文学和社会美德教育的宋美龄,便把许多时间花在有关航空理论、飞机设计和比较各种飞机零件优劣的技术刊物上。她和外商洽谈,订购了价值两千万美元的产品。她从采购商摇身一变为中国空军总司令,对妇女而言,这是史无前例的”。尤恩森又说:“宋美龄独揽空军大权,不容他人染指,并成为严格执行空军纪律的人。

她规定,凡在这支精英部队中行窃者,将被处以极刑。知道必须撤离南京时,她还常在新闻稿上提到‘我的空军’。”抗战前期,中国空军多使用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在一次大战所制造的旧式飞机,经过三个多月的对日空战,损失惨重。图为飞越驼峰的援华飞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1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成人未见过的经典老图片接龙。。。


1949年11月,国民党政权代“总统”李宗仁托病离开大陆,对国民党当局要其主政置之不理,后以治病为由,将军政事务交阎锡山主理,自己转抵香港。国民党当局亦从广州迁重庆,再迁成都,眼看成都即将不保。

12月27日,解放军消灭了胡宗南辖下的6个兵团,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最后一支主力全线消亡。国民党在大陆军事已完全失败。国民党当局遂在成都召开会议,决定将政府机关迁往台北。至此,国民党势力彻底退出中国大陆舞台。此时,国民党内要蒋介石“复行视事”呼声日高。

1950年,被赶出大陆、据守台湾的蒋介石,自行宣布“复任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的理由是,去年宣布引退,实乃个人诚信未孚所致,依据“宪法”,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由于李称病由香港赴美国,返期难定,故今“复职”。但自行“复职”的蒋介石,此际却心事重重。


1950年10月25日,解放军三百多艘木船突击金门,由于遭受东北季风吹袭,船只漂到古宁头和垄口中间,国民党金门守军以重炮攻击。

古宁头防卫战中,蒋军暂取上风,并使国民党得到舒缓的机会。而此后爆发的朝鲜战争,成为两岸分立的历史转折点。

蒋事后亲到古宁头,透过望远镜,良久注视着遥远的大陆,沉默不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1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成人未见过的经典老图片接龙。。。


1928年7月6日,国民党领袖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陵寝安置处举行孙中山的祭祀典礼,以北伐完成告中山先生在天之灵。前排右至左为何成浚、张作宝、陈调元、蒋介石、吴稚晖、阎锡山、马福祥、马死达、白崇禧。根据蒋介石机要秘书陈立夫事后回忆:“站在陵寝前,我们隔着玻璃棺,可以看见孙先生的遗容,他安然地睡着,就像活着时一样……记得当时,蒋先生一见到总理遗体就泣不成声,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他哭泣。”

1930年8月,阎锡山、冯玉祥联合汪精卫改组派、西山会议派在北京召开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另立国民政府,推阎锡山为主席,汪精卫、冯玉祥、李宗仁为委员,与蒋介石所领导的南京政府对抗。此图为这段时间北京各地出现的反蒋讨蒋标语

1953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台湾。这位总统并非喜欢蒋介石,但却在战略上需要台湾。很显然,在美国的战略上,台湾所占的重量越来越轻。



各地的蒋介石雕像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军事学校,正在随着历史的远去,而逾益发黄,甚至没于史书与回忆的卷宗。这个学校由国民党党立,曾一度称为国民革命军官学校等名字,初期发毕业证时,还自称为陆军军官学校,只因校址在珠江口之黄埔凫,时人称之为黄埔,以后也以此在历史上成名。

蒋介石大殓时所佩挂的最高勋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1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成人未见过的经典老图片接龙。。。


蒋介石为狗喂食。蒋晚年喜养狗,逗弄宠物。其自得之情,常溢于言表。

蒋介石演说后步出广播大厦,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抗战胜利带给他的是如释重负之后的心情愉悦。但蒋此时却盘算着继续向与国民党共同浴血抗战的中共军队开战。

蒋介石与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蒙巴顿将军,此次会面促成了中国远征军的组建,中国先组建了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使用了美国提供的武器。他们从缅甸北部和云南西部向日军展开正面反攻。这是中国军队与美国军队首次联合作战。

蒋经国全家福


蒋氏在台时的外交活动甚多。此幅小照片难得透出温暖一面,主角们罕见地退居在夫人们身后。


蒋宋生活雅影。蒋少见地把手放在宋的肩上,嬉乐之表情迥于以往

美国《时代》杂志为蒋拍摄的一幅显然是摆拍出来的图片。这幅图片试图表达的是摄影师眼中的蒋氏常人平凡的一面。蒋宋各摆一局中国象棋与两位孙子孝武、孝勇博奕。

七七事变后是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准备抗战讲话,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蒋身边的石柱上书着“养天地正气、成古今完人”10个大字,与会场气氛相互感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1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成人未见过的经典老图片接龙。。。


宋美龄经年吸烟,瘾极重。这是一幅极少见的。

宋美龄造像。这是她摄于上海寓所的标准像。此际的宋美龄以过人的聪明与西人的做派,在十里洋场上成为风云人物,同时也引起了当时蒋介石的关注与暗恋。

西安事变结束后,蒋介石离开西安,由宋美龄陪同到武康山休养压惊。这对夫妻在这次事故中,找到了新的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1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成人未见过的经典老图片接龙。。。

罕见的蒋介石戎装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