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胶样囊肿。后颅窝囊性影为大枕大池。
胶样囊肿
胶样囊肿系由原始神经上皮组织在形成三脑室室管膜、脉络丛或脑上旁突体的过程中变异而成,为颅内良性肿瘤。在who 1993年分类,将胶样囊肿归于囊肿和肿瘤样病变,占颅内原发肿瘤的0.5~1%,占脑室内肿瘤的15~20%,多好发于20~50岁,而男性与女性的比例约为2∶1。临床上典型表现为体位性头痛。
囊肿多位于第三脑室前上方,靠近室间孔后方,且多附着于该处室管膜或脉络丛上,病变为类圆形,边界清楚,一般直径为3~4cm。因囊肿常引起室间孔阻塞,导致阻塞性脑积水及颅内压升高,故多以头痛、呕吐为主要症状。在疾病早期,阻塞多为间歇性,故常表现为间歇性头痛,且部分患者在头位改变后能缓解,因此早期常被忽略。随着疾病的发展,头痛的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均增加,最后呈持续性。但本病无其它定位及特异性症状。借助现代影像学技术,诊断并不困难,本病在ct影像上多呈三脑室内均一高密度囊性病变,少数为等密度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光滑;多数无明显强化,少数可见均一强化或囊壁强化。mri影像上常见为三脑室与室间孔间边缘光滑的圆形囊性病变,t1及t2加权像上均为均匀的高信号(本例t2为等信号)。ct及mri均可见明显的梗阻性脑积水。若病变较大可突向鞍上池区,需与发生在鞍上的囊性颅咽管瘤相鉴别。颅咽管瘤囊性病灶多为分叶状,且常伴壁结节,实性部分及囊壁常见钙化;而胶样囊肿形态规则、壁薄、无钙化,有助于鉴别。
[本贴已被 wawaquan 于 2006-2-5 15:40:46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