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型骨折
1 好发于胸腰段(T11、12、L1、2) 骨折累及椎体前柱和中柱
2 爆裂性骨折Holds-worth于1963年提出(脊柱 二柱理论),认为稳定性骨折。
3 1983年Dethis提出脊柱三柱学理论: 爆裂性骨折,认为不稳定性骨折。
爆裂型骨折x线表现
正位片示椎体呈扁平状,椎体密度增高,但椎体骨折片显示不清。
x线侧位片示椎体被压缩呈楔形改变,相邻椎间隙增宽。
正常椎体的后缘线在侧位片上可见清楚完整的弧形,1987年Dafter提出椎体后缘连线(PVBL线)概念,脊柱骨折患者的x线侧位平片可发现椎体后缘连线欠光滑或不光滑
椎体后缘线的异常是诊断椎体爆裂性骨折重要指征。
PVBA角大于100,诊断爆裂性骨折(25%假阳性)
爆裂型骨折CT表现
CT能清楚看到椎体骨折线部位、走行、粉碎性骨折片分布,呈波浪状、放射状、线状、不规则。
椎板骨折
骨性椎管变形狭窄,断端累及三柱或其中二柱,累及椎体后壁及椎板,骨块可突出椎管,导致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分度(0,I, II, III)
脊柱爆裂性骨折其椎体前后均有不同程度压缩,楔形
单纯性屈曲压缩型骨折
X线平片表现:受累椎体不同程度楔状改变,前部或侧方变扁,后部高度正常。
CT表现椎体前部可见不规则形骨折线,椎体后壁完整,椎管形态正常。
分析的很精辟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