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亦称为浆细胞骨髓瘤,是由于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恶性增殖所致的肿瘤性疾病,属浆细胞肿瘤的一种。本病于1873年由Rustizky正式命名。在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多侵犯骨质和骨髓,产生溶骨性病变。骨质损坏以颅骨、胸骨、盆骨、肋骨、脊椎与长骨的近端多见,偶尔也发生于其他组织。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骨骸破坏、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肾脏功能损坏、贫血、感染、高球蛋白血症、出血及并发淀粉样变性等。 多发性骨髓瘤在欧美约占全部肿瘤的1%,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0%,在英国是仅次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见血液系统肿瘤,据有关资料,欧美等国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为2—4/10万。其发生情况与种族、年龄、性别有一定的相关性,美国黑人发病率约为白人的2倍;欧美患者多发于50~70岁,发病高峰在60~66岁;男女比例约为3:1。我国缺乏详细的流行病学资料,部分地区临床资料显示,北京市(100例)发病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85岁,40岁以上者77例,男女发病之比为3:13上海市(97例)发病年龄为14—79岁,平均47岁,多数也在40岁以上发病,男女发病之比为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