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楼主: 影像同路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T3267:[经典]两例经典病例,值得收藏,病理结果以公布2006-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6-4-23 07:2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例病理已知,但第一例和第二例有不同,肿瘤沿气管壁环行浸润达三分之二还多,故考虑恶性可能,但病灶边缘太清,与周围组织脂肪层存在目前还不能除外良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6-4-23 08:49 | 只看该作者
气管肿瘤[鳞癌,类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6-4-23 1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6-4-23 18:06 | 只看该作者
原发性气管肿瘤少见,比较典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6-4-23 1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ct3267:[经典]两例经典病例,值得收藏,有病理2006-4-22

以下是引用lkc8963在2006-4-22 19:22:00的发言:[br]原发性气管恶性肿瘤大多生长于软骨环与膜部交界处。鳞状上皮细胞癌可呈现为突入气管腔的肿块或溃破形成溃疡,有时癌变可浸润长段气管。晚期病例常有纵隔淋巴结转移或扩散入肺组织,并可直接侵犯食管、喉返神经和喉部。囊性腺样癌一般生长较为缓慢,较晚发生转移,有时呈现长段粘膜下浸润或向纵隔内生长。有的肿瘤呈哑铃状,小部分突入气管腔,大部分位于纵隔内,晚期病例可侵入纵隔和支气管。[br][br]原发性气管良性肿瘤种类多,形态不一。在多数肿瘤生长缓慢。表面光滑,粘膜完整,常有瘤蒂,不发生转移。但如切除不彻底易复发。乳头状瘤多发生于气管膜部,突入气管腔底部,常有细蒂,大小自数毫米至2cm。有时为多发性,表面呈疣状,质软而脆易脱落,破裂时出血。[br]本组第一例倾向于恶性,壁呈不规则增厚,但从所示层面来看,恶性的依据不足;第二例已知结果了。[br][br]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6-4-22 19:36:27 修改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6-4-23 19:39 | 只看该作者
平滑肌瘤
[病理]部位:此瘤可位于气管、支气管内,也可位于周围肺组织,两种部位上发生率相近,也有气管支气管内多见的报告。
起源:支气管内平滑肌瘤来源于支气管壁的平滑肌层,肺实质型可能来源于小气道或血管的肌层。多发者也可来源于肺外平滑肌瘤的转移。
大体:气管、支气管内的平滑肌瘤多位于气管下1/3 段的膜部(后段),左、右侧及各叶支气管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为腔内息肉样生长,如舌状,基底较宽,偶见细长的蒂。球形或表面略呈结节状,多小于4cm ,个别可大于6cm ,有包膜、实性、质硬韧,切面呈灰色、粉红色瘤样组织。
肺实质内的此瘤多为单发,大小不等,最大可达13cm ,球形,可呈分叶状,有包膜,其它特点近似支气管内生长的此瘤,并可有囊性变,囊性变者多呈大的囊肿样表现。肺周边的此瘤可呈带蒂息肉样肿瘤,向胸膜腔内生长。
镜下:气管内此瘤以平滑肌为主要成分,血管及纤维组织较少,而肺实质内此瘤较前者的纤维组织及血管成份多。镜下见瘤细胞呈梭形,胞浆丰富,深染,无分裂像,可见纵行肌原纤维。瘤细胞呈束状或漩涡状交错分布,瘤组织中间杂纤维及血管组织。如纤维组织成分较多,也被称为纤维平滑肌瘤。
[诊断]
以青年及中年人多见,在5~67 岁之间,平均为35 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为2:3 。另有报告:气管平滑肌瘤男稍多于女,肺平滑肌瘤女多于男近1 倍。放射学无特征性表现,其阴影密度较脂肪瘤为高。
[治疗及预后]
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支气管内不伴远端肺损害者也可经气管镜激光切除。见于女性的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在切除卵巢后可消退。见于新生儿的先天性多发性平滑肌瘤病常导致肠梗阻及肺炎等致命并发症。
上面是我摘录的图库病例ct2789的部分内容,与大家共赏,由此看来,病例1也应该属于此病。
实在经典,我已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6-4-23 20:11 | 只看该作者
定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1、基底宽窄,2、夹角大小、3、是否带缔 4、密度欲边缘(有钙化多为良性,边缘不平多为恶性) 5、临近侵犯、6、肿大淋巴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6-4-23 22:22 | 只看该作者
好病例、典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6-4-24 05:03 | 只看该作者
两例应该都是气管恶性肿瘤,鳞癌可能性大。
两例均表现为气管壁上软组织密度肿块,宽基底与气管壁相交,气管呈偏心性狭窄,第二例向周围侵犯。
与例1 鉴别:1、良性肿瘤:常有蒂与气管壁相连,肿瘤表面光滑,气管壁不发生环状增厚,无外侵。2、炎性狭窄气管壁呈不均匀性增厚,而肿瘤多为偏心性狭窄。3、气管内血凝块或痰块:多见于咯血、呼吸道变态反应等,血凝块常较小,并附着于气管侧壁上,急性期呈高密度;痰块的密度较低,在用力咳嗽后其形态位置发生变化,随访中可消失。
例2因有壁外侵犯无需与良性病变鉴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6-4-24 19:49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病例,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