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易误诊为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ct特征分述如下:
3.1 直窦区:正常新生儿,直窦区ct可表现为线状略高密度区。当sah时,此区密度增高,宽度增加,且宽窄不一,可呈前宽后窄或前窄后宽及不规则形。其宽度≥5mm,可确诊为新生儿sah。
3.2 上矢状窦区:正常新生儿的上矢状窦区ct表现为三角形高密度,密度均、边缘锐利,且无张力。新生儿sah时,此区密度增高,边缘欠规整及张力升高,且其中心区可呈略低密度改变,是由于此区有新鲜出血与局部静脉窦有密度差值所致。此表现为诊断该区sah的重要征象。本文认为此征象可作为诊断该区新生儿sah的重要征象——“靶征”(图2)。1例将正常新生儿上矢状窦区的三角形高密度影(无靶征)误诊为新生儿sah(图1)。
3.3 纵裂池区:正常新生儿ct表现为相对性线状等或略高密度改变,sah时,此区密度增高,宽度增大,可呈不连续状,可见单侧或两侧羽毛状改变。由于重力和体位的关系,往往偏后份明显或局限于后份。1例早产儿因hie双侧脑实质密度普遍减低,而正常大脑镰相对密度增高误诊为新生儿sah(图3)。
3.4 小脑天幕缘区:因其解剖因素及扫描角度关系,正常新生儿的ct表现多呈片状略高密度,边缘区为著。而sah表现为其边缘部密度增高,与相邻池间界线不清。应与小脑天幕硬膜下血肿鉴别,后者表现为与各池界线清,边缘锐利,冠扫可进一步明确诊断。1例误诊为新生儿sah(图4)。
![]() ![]() ![]() ![]()
图1 直窦、上矢状窦高密度区,且上矢状窦区三角形高密度改变,无“靶征”,脑缺氧改变有改善.
图2 新生儿sah 上矢状窦区“靶征”,有别于单纯上矢状窦区三角形高密度改变.
图3 大脑镰、上矢状窦线状高密度区,诊为新生儿sah,经复查无变化.
图4 小脑幕缘高密度,曾被误诊为新生儿 sah,第一次ct扫描与第二次ct扫描未见明显变化.
3.5 ct值:正常各区ct值与脑组织ct值相等或略高,sah时密度增高,其ct值高至81.0hu。本文病例中,正常各区ct值≤50.0hu,sah时ct值为60.0~81.0hu,所以本文根据本组病例观察认为:ct值亦是诊断sah的重要因素。当然其ct值与出血时间长短有关,出血时间短,ct值高,反之其ct值低,所以,临床怀疑sah应尽早行ct检查。
3.6 扫描技术:新生儿颅脑扫描应以5.0mm层厚及层间距为宜,因10.0mm层厚部分容积效应明显,不易观察病变边缘,ct值测量不准确,且不易观察周围脑沟改变,易造成假阳性出现。如脑沟区皮质重迭呈线状略高密度改变,易误诊为sah。扫描时患儿不易合作,可给予镇静剂或局部加固。确保图像质量。
新生儿sah其发病率、伤残率较高,避免误诊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就46例ct诊断新生儿sah中,容易被误诊的ct征象作了分析研究,提出在诊断新生儿sah时应值得注意的几点:①患儿特别是早产儿,缺氧可引起静脉压升高,颅内静脉窦充血增宽,不应误诊为新生儿sah;②患儿合并hie时,脑组织密度减低,大脑镰、矢状窦区显示相对性密度增高,不应将广泛低密度区衬托下的相对高密度误诊为新生儿sah;③应注意与各区硬膜下血肿鉴别;④重视各感兴趣区ct值的测量在新生儿sah诊断中的价值,对感兴趣区的ct值测量应避开伪影,使其测得更准确;⑤要注意扫描技术的应用对新生儿sah的ct影像的影响,特别是小脑幕区应尽量采用薄层扫描或加冠扫,以减少部分容积效应及假阳性的出现;⑥在ct复查诊断新生儿sah与临床不符时,选择腰穿脑脊液检查是必要的。
[本贴已被 森哥 于 2004-7-22 19:54:21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