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楼主: pp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V0181:(脑泡状棘球蚴病)热烈祝贺医影在线叁周年:颅脑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2-19 21:3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回复:v0181:热烈祝贺医影在线叁周年(颅脑ct)

肝包虫病的ct诊断
包虫病即棘球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畜牧业较发达的西北地区。包虫病有两种类型,即由细粒棘球绦虫卵感染引起的囊性包虫病和由泡状棘球蚴绦虫卵感染引起的泡型包虫病。虫卵经口进入消化道,主要分布于肝、肺、脑、腹腔等部位,但以肝为好发部位。本文报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7例肝包虫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我院从1993年5月至1997年6月经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包虫病共97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32例。年龄6~71岁,平均42岁。以青壮年居多。既往有包虫手术史6例。大部为农牧民,均有明确犬接触史。主要症状及体征:右上腹或肝区胀痛、右上腹包块或肝大82例,腹部不适15例,伴低热7例,纳差、乏力、消瘦14例,主要是泡型包虫患者。合并黄疸5例。包虫间接血凝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均为阳性。ct扫描采用toshiba tct-300s全身扫描机,距阵320×320,层厚及层距均为10mm。在平扫97例中,有25例行强化扫描,采用60%泛影葡胺(国产)80~100ml经肘静脉团注。

2 结 果
  97例中囊型包虫87例(81%),泡型包虫10例(19%)。合并原发性肝癌4例,合并肝硬化、肝囊肿、脂肪肝及内脏转位各1例。
2.1 囊型包虫病 病变位于肝右叶52例(60%),左叶18例(20%),尾叶4例(5%),两叶以上者13例(15%)。单发62例(71%),多发25例(29%),合并脾、小网膜、腹腔、肾、肺包虫10例(12%)。该型肝包虫在ct上有以下几种表现:(1)单纯囊肿型:表现为肝内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水样低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锐利,囊壁厚约1~5mm的线状致密影。文献报道该型内外囊壁紧贴,形成双层囊壁结构,显示“双壁征”[1]。本组看不到此征,推测这与ct机型的分辨率有关。巨大或肝边缘处包虫囊肿往往部分突入腹腔(图1)。(2)含子囊型:34例(39%),ct表现除有单纯囊肿型的表现外,在母囊内可见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类圆形更低密度影,边界清,子囊沿着母囊内壁排列,小囊壁纤细。子囊数量多时,在母囊中出现葡萄状结构。子囊大而形态不规则、充满母囊时由于多个子囊互相挤压形成多角形(图2)。(3)钙化:48例(55%),病程较长的包虫囊肿一般外囊壁较厚,在囊壁中出现长短、厚薄不一的弧形钙化影,部分囊壁呈厚壳状钙化或囊内团块状钙化和条状钙化,囊液混浊,密度增高(图3)。(4)合并感染:7例(8%),ct表现为囊壁塌陷、变形,边缘模糊,ct值增高,密度不均匀(图4)。(5)并发破裂:10例(12%),内外囊破裂分离,ct表现为“双边征”、“水上浮萍征”、“飘带征”等(图5)。
2.2 泡型包虫病 根据本组泡型包虫病的ct表现,结合文献报道[2]将该型包虫分为:(1)地图征型:6例,ct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混合密度影,边界模糊,病灶内散在数量不等的密集小点状钙化影。(2)假囊肿型:1例,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囊状水样密度影,边界清,囊壁可见不规则钙化影,周边并存高低混合密度影。(3)周边晕型:3例,为病灶成片状钙化与正常肝组织间见宽窄不一的中低密度影环绕,病灶中心为水样密度影。
  泡型肝包虫的特征性表现为多层同心圆形的小点状钙化(3例)(图6),注射造影剂后无强化表现。本组10例中有3例肝内胆管呈中~重度扩张,1例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表现为小点状环形钙化影。


图1 多发单囊型。肝左右叶各见一个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影。边缘光滑锐利,其内为水样密度
图2 含子囊型。大囊内含有若干小囊,小囊密度低于大囊
图3 肝及腹腔内多发含子囊型包虫,部分壁及囊内容物钙化
图4 肝左叶包虫合并感染,边缘不清,密度不均
图5 内囊破裂,呈“水蛇征”
图6 泡型肝包虫呈地图征型,表现为多层同心圆状小点状钙化影

3 讨 论
  棘球蚴囊肿引起的肝损害病理为肝内单个或多个呈膨胀性生长的囊肿。囊壁分为内外囊,内囊由虫体本身形成,由生发层(胚层)和角皮层组成。角皮层具有保护和渗透作用。外囊为周围受压的肝组织及反应性纤维包膜,内外囊易分离。囊内充满由内胚层分泌的均匀水样密度囊液,张力较高。ct表现为边缘光滑锐利的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包虫囊肿在生长过程中生发层不断生长出含头节的生发囊,生发囊脱离生发层后即形成子囊。破裂的生发层也可形成子囊。子囊的出现使包虫囊肿呈多房性。子囊的密度总是低于母囊。根据包虫囊肿发育的不同阶段,多房性包虫囊肿在ct上可见到以下3种表现:(1)子囊小而圆,分布在母囊的周边,呈车轮状,占据母囊内部分空间,为包虫囊肿发育的早期表现。(2)子囊大而不规则,几乎占据母囊的全部空间,少量的母囊液被分散在子囊之间,且因母囊液变为混浊,密度较子囊液高;子囊互相挤压而呈圆形、菱形或多角形等。(3)母囊液密度更高并伴有囊壁或内容物的钙化,多见于病程长的包虫囊肿。
  包虫囊在生长过程中因囊肿老化、外伤等易并发感染,感染后的包虫囊ct值增高,密度不均匀,酷似肝脓肿[1]。由于受外囊的限制,其周围肝组织炎性反应一般较轻。感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2-20 06:32 | 只看该作者
百度了一个关于脑包虫的报道,但是我不是会员,只能看这些了;
原始地址: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syyxyxzz/syyx2006/0603/060322.htm
http://www.ilib.cn/a-syyxyxzz200603022.html
脑包虫病的ct与mri诊断
张林川  刘焱  任永芳 
分类号:r445;r5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817(2006)03-0198-02
ct and mr imaging in diagnosis of cerebral hydatid disease
zhang linchuan  liu yan  ren yongfang 
  1概述
  脑包虫病(cerebral hydatid disease)的发病率较低,约为1%~2%,儿童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从头颅大小及供血在全身所占的比例来看,儿童相对比成人要大,因此儿童的脑包虫发病率要比成人高数倍.khald m等报道155例脑包虫,117例为儿童,占76%,平均年龄7岁.……
作者简介:张林川(1957-),男,甘肃省兰州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主任医师,主要从事mri及ct影像诊断.
作者单位:张林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1) 
     刘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1) 
     任永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9:42 | 只看该作者

公布结果:脑泡状棘球蚴病

此三个病例不可多得!
脑泡状棘球蚴病病灶多分布于幕上脑皮层区及皮层下区,以多发常见,主要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肿块结节或结节内及周围多发小囊泡影,周围可见脑白质不同程度水肿;增强扫描呈环状不均匀强化。
基本反映了脑泡状棘球蚴病的两种影像表现,我们把它总结为:肿块结节型和肿块结节-囊泡型。
对于肿块结节-囊泡型脑泡状棘球蚴病术前诊断容易!而对于肿块结节型脑泡状棘球蚴病的诊断比较困难,往往和结核瘤、胶质瘤、转移瘤或炎性肉芽肿相混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20:05 | 只看该作者

公布结果:脑泡状棘球蚴病

肿块结节病灶呈等或稍高密度均质肿块结节,增强呈环状不均匀强化;我们十多例病灶内密度比较均匀,文献报道病灶内可以发生坏死。
泡状棘球蚴病98%原发在肝脏,由肝经右心到肺、脑和全身其它器官;由淋巴管向腹膜后转移或经胸导管进入血液转移至全身。发生脑泡状棘球蚴病患者已属于晚期表现。

下面谈谈泡状棘球蚴病的相关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20:08 | 只看该作者

脑泡状棘球蚴病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地区。
该病包括二种类型:
一种是较为常见的由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囊性包虫病,即通常所说的包虫囊肿;
另一种是少见的由泡状棘球蚴引起的泡型包虫病,即泡状棘球蚴病,仅占包虫病的1 %~2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20:10 | 只看该作者

泡状棘球蚴病

泡状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 ae) 是北半球流行的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病原为多房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 主要感染肝脏, 但由于增殖方式呈浸润性, 酷似恶性肿瘤, 可以随淋巴或血液转移, 引起肺、脑等脏器继发性感染, 故有恶性棘球蚴病(malignant echinococcosis) 及“二号癌病”之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20:13 | 只看该作者

地域分布:

在我国泡状蚴病原分布于3 个明显的流行区:

一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灾区);

二是我国的中西部, 包括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四川、陕西;

三是东北部, 包括黑龙江和内蒙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20:20 | 只看该作者

宿主类型:

泡状蚴病原的中间宿主以啮齿目动物为主, 涉及不少鼠类。
我国境内共发现9 种啮齿动物3 种家畜是其中间宿主,
前者包括达乌尔黄鼠、中华鼢鼠、布氏田鼠、小家鼠、赤颊黄鼠、黑唇鼠兔、灰尾鼠和长爪沙鼠, 后者是绵羊、牦牛和猪。
终末宿主以狐狸为主,我国境内发现的终末宿主有红狐(宁夏) 、藏狐(青藏高原) 、沙狐(内蒙古) 、家犬和野犬(甘肃、四川西部) 、狼(新疆) 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20:23 | 只看该作者

传播方式:

泡状蚴病原主要由流行区的啮齿动物和狐类(狐属和北极狐属) 传播

成虫在终末宿主小肠内发育, 幼虫在中间宿主肝、肺脏等脏器中发育。当感染有泡状蚴的鼠类等中间宿主的病变脏器被狐、狗和狼等终末宿主吞食后, 吞入的原头节能在终末宿主的小肠内发育成性器官成熟的成虫。虫卵然后从成虫孕节子宫内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 再被中间宿主吞食并在小肠中孵出六钩蚴, 六钩蚴经门静脉系统输送到肝脏等脏器, 逐渐发育成泡状蚴。

如此而来, 使得该病原得以在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之间依次轮转, 呈无数次周期性循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20:26 | 只看该作者

病理基础:

首先,
六钩蚴钻入中间宿主肠静脉, 随血液循环即可到达肝脏(也可进一步到达肺、脑等脏器) 并形成小的病灶;
然后, 在肝实质内发育成由不规则的胚细胞组成的幼虫团块; 最后发育成多形态的、大小不一的泡状蚴。
根据感染的中间宿主种类的不同,有的泡囊内有大量的原头节, 而有的却没有原头节或者发生了钙化(称不育囊) 。
与细粒棘球蚴不同, 泡状蚴主要是出芽性、呈树根状浸润生长, 逐渐浸噬周围脏器。病理特点为无数直径1~10 mm 的小囊泡组成的实性肿块,断面酷似蜂窝样海绵状结构,其间有大量纤维基质间隔,形成实质性且坚硬的肿块,直接破坏肝组织。因小囊泡的角皮层发育不完整,生发层不断以外殖芽生方式产生子囊向周围浸润生长,囊液不断外漏造成组织坏死和组织反应,病变与正常组织之间没有纤维包膜。泡状棘球蚴组织属于少血供病变,因其侵润常导致周围毛细血管增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