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楼主: zjzjr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L0475:大面积缺血性脑梗塞,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4-30 07:47 | 只看该作者
很典型的大脑中动脉栓塞所致大面积脑梗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4-30 08:1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支持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7-4-30 08:44 | 只看该作者
典型的大脑中动脉栓塞所致大面积脑梗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4-30 09:34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楼主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4-30 15:2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楼主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4-30 1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cl0475:大面积缺血性脑梗塞,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以下是引用zhangzhongshou在2007-4-29 22:38:00的发言:[br]支持楼主意见,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是大脑中动脉梗塞的最早期ct表现。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4-30 17:20 | 只看该作者
新人 ,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7-4-30 23:51 | 只看该作者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定义

定义1:
        (2)脑动脉高密度征,即一段动脉的密度高于同一支动脉的另一段或其它动脉的密度,因在外侧裂内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机会较多,故此征又称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出现的机率为35%~50%

源自: 超早期脑梗塞的ct与临床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0年   张尔利,李明,纪燕!161042
来源文章摘要:随着溶栓技术的应用 ,超早期脑梗塞一词早已被应用 ,而且时间限定在发病后 6小时以内 ,有报道亦可指 12小时以内 ;此间颅脑ct可以显示为局灶性脑水肿 ,脑沟变浅 ,侧裂池不对称、基底节区结构变模糊 ,呈不典型的点、块状略低密度影 ,由于上述迹象 ,易被忽略 ,故提醒我们应该仔细阅片 ,并结合病史及参阅申请单上有关介绍 ,做出准确的诊断 ,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7-4-30 23:5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回复:cl0475:大面积缺血性脑梗塞,大脑中动脉高密度

大面积脑梗塞超急性期ci表现及临床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塞超急性期的ct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88例患者均做了发病超急性期(1~6h)ct扫描及发病24小时后ct复查扫描。其中男性58例,女性30例,年龄48~70岁,平均59岁。并对超急性期的异常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超急性期60例患者出现异常ct表现, 18例患者ct扫描未见异常,发病24后ct复查,均见典型大片状低密度梗塞灶。结论ct对于大面积脑梗塞超急性期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为临床早期溶栓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脑梗塞: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脑梗塞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而言。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大面积脑梗塞为颅内较大供血动脉闭塞所致,以大脑中动脉多见。本文收集了78例资料完。探整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做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超急性期的ct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88例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30例,年龄48~70岁,平均59岁。超急期临床表现可有一侧偏瘫和/或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也可有一侧偏盲等,其中4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史, 10例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史。

    1.2影像学方法采用somatom siemens 多排螺旋ct机,层厚4.5 mm ,层距4.5mm。初次ct扫描均为发病后1~6小时,复查时间为发病24小时后。

    2结果
    本组88例患者初次(发病后l~6小时)ct检查出现异常表现的60例,其中出现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者33例(55%),出现局部脑肿胀征者30例(50%),出现脑实质密度降低征者33例(55 %),24h后ct复查,所有病例均出现大片状低密度梗塞灶(100%)。    3讨论    3.l大面积脑梗塞超急性期的ct表现超急性期ct扫描主要出现三种征象提示和诊断动脉阻塞或脑梗塞
    (1)动脉高密度征:表现为一段脑动脉的密度高于同一支动脉的另一段或其他动脉的密度。大脑中动脉卒中后显示此征的机会较多,故又称此征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判断标准是:该侧大脑中动脉的密度明显提高,高于对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及相邻脑组织,其ct值应大于60hu,与对侧大脑中动脉的密度差不小于15hu,有人认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代表该血管内的凝血块,由血栓或栓塞引起。    (2)局部脑肿胀征:表现为局限区域脑沟消失,基底池不对称,脑室受累变小和中线结构移位。其病理基础主要为血管源性水肿所致。大脑中动脉阻塞时,出现此征,即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合并局部脑肿胀征时提示预后不佳,60%~70%的患者可能死亡。

    (3)脑实质密度降低征:表现为局限性脑实质(灰质和白质)的密度略降低,灰白质界限及病灶边界显示欠清。有人认为此征可能为细胞毒性水肿所致,但现较多人认为是由于血脑屏障受损而导致血管源性水肿所造成。由于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血管源性水肿常甚轻,故与健侧同样区域结构相比,病变区密度常只下降6~l0hu,标准的ct横断面,通过中间块和豆状核层面(主要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最易出现此征。
    3.2临床应用价值发病后6h之内的脑梗塞属于超急性期脑梗塞,以前脑梗塞的分期中并无超急性期这一类,只是在一些溶栓治疗开发成功,并且认为起病3~6h之内使用效果最好和不良作用最小之后,才出现这一新的分期,也有报道将发病12h病人也包括在内。大面积脑梗塞超急期阶段位于梗死核心周围的,所谓半影区的缺血脑组织还有机会得到挽救。有资料表明:在发病3h内给予溶栓治疗,在严格控制血压的前提下,治疗是有效的,关键是早期能否明确诊断,我们认为ct在此阶段中可出现一些特异征象,能够提示或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对于血栓的早期溶栓治疗及患者的愈后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http://www.100md.com

    1侯熙德,主编.神经病学.第三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4

    2马可夫,褚晓风.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及并发症.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3:104-105. (孟庆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7-5-1 03: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cl0475:大面积缺血性脑梗塞,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缺血性脑梗塞多数病例于24小时内查不出密度变化,少数病例于血管闭塞后6小时显示大范围低密度区,部分病例仅显示早期改变,即致密动脉征:发生于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和其他大动脉,表现为一段动脉密度增高,ct值为77~ 89hu ,而正常动脉为42~53hu,动脉粥样硬化斑为114~321hu。可能为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所致。--------引自  吴恩惠  主编  头部ct诊断学

[本贴已被 zhangzhongshou 于 2007-4-30 19:40:22 修改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