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肌挛缩症(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gmc)
臀肌挛缩症是一种主要由于反复臀部注射药物所致的常见病。据国内某医院调查4248名儿童,发现因反复肌内注射所致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患儿有200名,发病率达4.7%。
臀肌挛缩症的发病与针刺造成的物理性损伤、药物引起的化学性刺激,尤其是含苯甲醇溶液的药物刺激等,导致无菌性肌纤维坏死,发展为肌肉纤维化及瘢痕挛缩。
苯甲醇临床上多用于局部麻醉和消毒防腐,20世纪后期广泛用作青霉素钾盐的注射溶媒,以减轻注射部位疼痛,这一方法曾在各地医院广泛使用,目前在城市大医院已不再使用,而农村有不少地方仍在使用。卫生部已于二00五年二月十六日,发出了立即停止使用苯甲醇作为青霉素注射溶媒的通知。专家认为,臀肌挛缩症属药物不良反应,与医疗条件(含消毒、设施等)无直接关系。
臀肌挛缩症的临床表现
患儿最初感到蹲、跑、跳困难,走路呈跛行。若进一步检查可发现,患儿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受限;双下肢不能完全并拢,轻度外旋;下蹲时双髋呈外展、外旋,双膝不能并拢,呈蛙式位。多数患儿臀部看上去不像正常臀部那样丰满,注射局部肌肉萎缩,皮肤凹陷,有时呈橘皮样,可触及索状囊带。
臀肌纤维化挛缩后与骨盆发育不同步,位于臀肌起止点间的髋关节和股骨头上段在挛缩带牵拉下发生改变,gmc患者的骨盆继发性改变是由于骨盆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外旋前倾而表现为颈干角和ce角对称或不对称性增大、耻骨下角改变、闭孔变形、髂骨高宽比和髋臼角变小等。
x线表现为骶髂关节旁长15-30cm呈纵向稍向下斜行致密线,
ct表现为臀肌体积缩小,厚度变薄;位于 臀大肌外上放的钙化坏死与反复肌注有关,钙化呈砂粒状,ct值75-90hu; 臀肌挛缩带,从臀大肌外上移行于髂径束处,呈片状。 |